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研究方法演进的主要趋势。

【答案】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

,主要表现为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的构造(1)研究理论化程度提高(强调理性作用)

性、清晰性和概括性提高;理论地研究教育,关注构建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用哲学认识论从多方面分析教育问题。

(2)教育研究方法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主要表现为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综合运用。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主要表现为研究目的以价值导向为根本依据,强调应用价值;研究实施强调大教育观,采取系统结构的观点;研究方法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组织形式强调科研群体,使个体优势互补,结果评价具有明显价值取向性。

(4)教育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在提高理论化程度的同时,加强了教育实验研究,主要表现为强调教育实验并提高其科学水平;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研究定量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2. 简述科研群体的基本特点。

【答案】科研群体,是指将相同专长或不同专长的人组织成课题组进行科研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

(1)在同一群体中,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课题。

(2)群体内组成几员在知识、技术、能力、专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各有专长。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风格,从而形成异质互补的趋势。

(3)群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集合体,而是有一定组织结构及行为规则,以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动,从而在组织体制上保证科研群体的正常运转。

(4)群体由理论基础宽厚扎实,有丰富经验,作风正派,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并在群体内形成一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骨干研究力量。

群体科学研究,由于人员结构合理,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发挥出群体的整体效应,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既能承担难度大的理论性课题,又能承担针对性强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决策性研究课题,并且能从一个研究方向迅速转到相关的另一研究方向,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并尽快地出成果。群体科研,有利于建设、发展学术梯队,培养学术研究的骨干,尤其是使中青年研究人员,通过课题研究迅速増长经验和才干。

3.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答案】文献检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这里仅

介绍几种基本方法。

(1)顺查法

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查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正好相反,逆查法(倒查法)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而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各种教育资料浩如烟海。因此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应达到四点要求:

①准,高的查准率。

②全,高的查全率。搜集的资料小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面又系统。

③深,占有情报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

④快,要迅速。一个准确度高、有价值的情报资料,如果检索速度慢了,耽误了时机,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价值。要在准、全、深基础上做到快,就要学会利用各种类型的检索性工具书。

检索性工具书是比较完备的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以供检索文献线索时查找的图书。不仅提供准确的资料,而且提供经过筛选和条理化了的文献出处和内容线索。工具书数以万计,仅辞典80年代以来就有两千多种,书目索引10万多条。常用的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文摘、传记资料等。也包括辞书、百科全书、年鉴及手册。

二、论述题

4. 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

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答案】(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3)这项实验的名称是:单组前后测设计,格式是:或

(4)①该项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试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②改进的方案: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试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