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用意识在意义产出和协商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很多文献中已有所描述。对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目的语的语用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因此,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用意识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对言语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欠缺很可能与他们薄弱的语用意识有关。本文中,语用意识定义为学习者对言语中语用错误的识别,即他们是否能识别出某些言语在礼貌层面上与目标语存在一定的出入。基于Schmidt(1990, 1993)的“有意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和Bialystok(1993, 1994)的“二维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本研究采用SRQ和DCT两份问卷收集数据,探究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在语用意识上表现出来的差异。问卷共涉及六种言语行为:拒绝、道歉、请求、建议、提议和对恭维语的回应。SRQ数据的定量分析表明,在外语环境下,较高的语言水平并非意味着对语用错误就有较强的敏感度,这与Bardovi-Harlig和Dörnyei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鉴于问卷所呈现出来的语用意识现状,本研究对这些样本组进行了分析比较,其中两个因素可对这一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一是国内外语教学现状发生了有利的转变,即:不再只专注于语法教学而忽视了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另一个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下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另外,DCT数据的定性分析总结了学习者修正语用错误时出现的不足,主要从言语行为、语义模式、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阐释了他们语用意识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有关提高语用意识的活动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对中介语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的习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