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13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利用规划学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测方法
【答案】预测方法是指预测某一事物所具体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工具、流程、方式等。预测方法通常包括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等。
2. 功能分区理论
【答案】功能分区理论是指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给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人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的理论。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其特殊的经济区位意义。这就要求组织土地利用时,必须按照土地利用的特点来选择相应区位,进行合理功能分区,以此保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 城镇土地
【答案】城镇土地是指位于城市市区的土地,是和农村土地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城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个人和单位依法取得城镇的使用权。
4.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体现土地利用的目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协调用地矛盾,保持土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使国民经济有计划、协调、稳定发展。协调用地矛盾,保持土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使国民经济有计划、协调、稳定发展是全国和各个地区土地利用的总目标,也是土地利用战略总目标。
5.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等起着重要作用。
6. 土地利用战略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土地利用战略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调整,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安排,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战略也是多层次多部门的,它们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它们将成为各级、各类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战略既要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7. 系统工程原理
【答案】系统工程原理是一门统筹全局、综合协调研究系统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的工程技术,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先进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功能、要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8. 用途分区
【答案】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的要求,按照同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土地用途区可以是空间上连续或不连续的区域,面积可大可小。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土地用途转变。一般来说,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用途分区。前者主要用于地(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者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认识,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措施。
【答案】(1)存在问题
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相对薄弱的土地资源基础在新世纪初期正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形成了对耕地保护的压力。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总量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所形成的压力。
②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制定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部署要求,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等。这些目标、任务和要求都与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密切相关。
③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原先熟悉的规划思路、规划方法与客观实际之
间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加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加快,政府对长期建设发展用地预测的难度加大。一些项目由于其特殊性(如污染性、危险性)必须靠近原料地等,不能在建设用地区内选址,也不可能准确落实到位。
④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土地资源短缺,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明显有违这一方针。
(2)解决对策
①调整充实规划的目标和功能
保护耕地、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三大目标不可偏废。食物安全问题始终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中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保持一定面积的耕地,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是维系我国食物安全的关键。保护耕地作为规划的重点和主线不能变。
②不断完善规划体系
我国长期实行的土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绝大部分土地管理权力在地方,并主要集中在市、县,国家对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和集体土地的管理权无从体现。市、县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主要考虑的是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导致土地利用长期失控、耕地大量减少的根本原因。
③理论、制度和科技三创新
理论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规划本身的,如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性质和过程的认识,指导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思想、观念、原理等。另一部分是关于土地利用的,如有关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制度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创新涉及组织制度和实施机制两方面。在组织制度方一面,应尽快建立健全规划咨询审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争议仲裁机制、实施规划定期评估报告制度、土地规划人员资格和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评审认证制度等,推进规划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
科技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科技创新包括规划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规划方法创新应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地方积极性,有利于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④开展规划修编工作
调整或修改规划如果过于频繁,既给用地报批管理等增加了困难,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也小利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一轮规划大多数是1999年~2000年批准实施的,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国外经验(一般5年修编1次),因此应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适时组织修编规划,宜于2004年前后组织新一轮规划修编。
10.如何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答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