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814民俗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2.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3.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4. 暗语
【答案】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此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悄悄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5.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6.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7. 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8.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二、简答题
9. 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功能。
【答案】民间游戏娱乐对于人生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潜在功能。“寓教于乐”是中国童蒙教育的重要原则,民间游戏特别是小儿游戏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民间游艺娱乐习俗的“寓教于乐”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1)智能的培养
对于成人来说,游戏娱乐活动的自由展开,有益于人心性的抒发,唤醒人们内在的活动能力,满足人们发掘自己潜能的渴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游戏娱乐是一种非正式却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轻松的嬉戏中传递了知识,开启户自智。
①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
小孩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汇后,大人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些儿歌,如华北流行的“拉大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训练孩子的语音辨识和清晰的表达,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汉语特有的声韵特点创造出了“绕口令”的娱乐游戏。孩子们在绕口辞令中获得了语言的磨炼。
②增强计算能力
我国民间游戏很注意培养小孩的数字概念,锻炼他们的运算能力。“数手指”是最普遍最简便的数学游戏,它将幼儿的视觉与数学联系起来。这种游戏,在原始先民那儿有着实用的计算价值。传统的“拍麦”游戏以及许多计算性的测验游戏,如葫芦罐分油、大小马驮百瓦等尤有趣味,人们以此培养儿童用脑的习惯,提高演算能力。
③提高反应能力
民间游戏中,有不少训练人们空间思维和直觉反应能力的内容。如猜谜、猜拳、棋艺、儿童常玩的“剪刀、锤子、布”等。现在流行的限时趣题,是一种新型的智力游戏。一两句话构成一个题目,看似寻常,却暗伏机关,有时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旦想通,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2)体能的锻炼
游戏娱乐是一种人体与精神的运动。它不仅注重脑力的开发,而且还注重体能的锻炼。
①增强体力
民间游戏娱乐中多有力量竞赛内容,如举重、摔跤、投掷、拔河、爬竿等,强调的是力量的抗衡,以此强健人的体魄。
②发展技巧
竞赛技巧的娱乐活动在民问游戏中占有较大分量。人们以此开发人的潜在体能,培养形体动作的协调与灵巧。女孩子玩抓子儿、剪纸、编织等游戏,锻炼手指的灵巧; 而踢毽子、跳绳、跳猴皮筋儿,运动了下肢; 赛马、骑射更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体能锻炼的游戏娱乐,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人格的塑造
民间游戏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不仅有开发智能、增强体能的功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功能。
①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游戏活动有相当部分是勇敢者的活动。它是人们为满足新奇刺激心理,和培养冒险精神而创造出来的娱乐样式。它的原始意义与培养人们的战斗精神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游戏,但这类游戏的潜在功能没有失去。如跳马、荡秋千、登高、攻城、斗牛等。腾空的惊险,翻覆的剧烈,冲击的勇猛,人们在大起大落的游戏中经受着意志的考验。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勇敢与机敏,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②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
健康的游戏娱乐对于人格的模塑、性情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民间游戏娱乐中大多含有积极的合理要素。首先,游戏有一定规则,参加者必须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其次,机会均等,在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