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文学院844专业基础课(民俗学、民间文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2.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5.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6.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7.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8. 分家
【答案】分家是一种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在中国家庭中,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通常要邀请没有利害关系的族长及舅爷、姑爷来主持,有的还立下书面契约。分家时,有些东西是不能分割的,如祖墓、坟山等实物,地望、姓氏等名义; 有些东西是不允许分割的,如养膳田、祭田。分家,一方面是不断地瓜分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逐渐积聚起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血脉相连的凭证。家庭分立的另一方面就是宗族的合组。
二、简答题
9. 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着人作为人的出现而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分化。
新时期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
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己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品类繁多,其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都可堪称瑰宝,它们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为传统民间文学奠定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仍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生活快速变化的种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内容、形式、特点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大背景。
10.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
【答案】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语言形式的简洁性、口语性和定型化
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简洁性; 二是口语性; 三是定型化。作为智慧的结晶,谚语总是一语破的,简洁凝练,浅显明白中又蕴涵令人回味深长的哲理。作为老百姓惯常使用的现成话,谚语又具有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口语色彩,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表现,更多一层生活情趣。谚语由于在使用中多作为完整的判断句使用,因此词汇较为固定,语言也就被定型化,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不能随意换成“三个穷木匠,顶个诸葛亮”。否则不会被承认,因为未约定俗成,也影响语义的表达。谚语的句型和词汇都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定型化了的,不能随便更改。
(2)思想内容的经验性和哲理性
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经验性是指对各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总结与概括,它或源于直接感知,或兼含间接推理,或反映成功,或总结失败,无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经验性结晶。哲理性是谚语所蕴涵的教训意义和启迪意识。它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色彩和训诫意义。
(3)诗意与哲理的巧妙结合
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正如有关学人所指出的:“其最大特点是诗意与哲理性的有机统一,熔铸一炉,以醇郁的诗意烘托得本身只有潜在性质的哲理性也明朗化了,显著化了,愈为广大老白姓所喜闻乐见了。因之,谚语的诗意就显得别有韵致,自成格体。”
(4)传播经验知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