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无尽的追求 ——读者反映文论解读电影版《伊甸之东》

关键词:填充空白,游动视点,保留/延伸,格式塔的形成,期待视野,解释团体

  摘要

文学生产方式对小说和电影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透明性、通俗性及娱乐性是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征,但是电影也能像小说一样反映读者/观众的心理和素质。电影版《伊甸之东》反映了导演伊利亚•卡赞对小说《伊甸之东》的独到理解。卡赞对这部小说的独特理解基于三个原因:他的生活经历,尤其是童年的经历;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期待视野;以及电影的商业性质和其不同于小说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除此之外,卡赞属于的解释团体对他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影响。沃夫尔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精华与内涵不能一次性掌握,要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必须经过不同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会形成一个个的游动视点,而读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视点进行连贯化建构,这一过程与读者的主观因素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常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往往有着大相径庭的阐释。建构的结果就是形成格式塔中的“完形”,即从某一视角对文本的最终完整解释。卡赞将他阅读小说《伊甸之东》时在各个阶段形成的游动视点反映到了他拍摄的同名电影《天伦梦觉》之中,因此《天伦梦觉》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电影片段的联合体,而这些片段恰好是卡赞阅读这部小说时形成的游动视点。本文将着重分析其中的四个片段,这四个片段从浅到深地揭示了卡赞在内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对小说《伊甸之东》的独特理解,通过将这四个游动视点有机的结合,从而揭示卡赞对《伊甸之东》的最终格式塔完形。在观看电影《天伦梦觉》的同时,卡赞与小说《伊甸之东》之间的互动通过他所做的一系列修改很清晰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一些游动视点被摒弃,同时另外一些游动视点被加强、保留了下来,这一过程称之为保留/延伸。 卡赞与其父亲和兄弟的矛盾投射在了角色卡尔的身上,而他与母亲及爱人莫利亲密的关系也赫然在观众心中留下来深深地印象。 除此之外,卡赞在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的复杂心理也通过他所修改的各个片断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天伦梦觉》是研究导演卡赞心理的一部合适影片,也是研究卡赞作为读者阅读《伊甸之东》时的心理及最终格式塔完形的一部合适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