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828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系统工程理论
【答案】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日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特点是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利用系统工程进行规划,是根据系统的概念、构成和性质,把土地利用作为系统,对它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决策和实施,拟出能够满足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的几种方案,使之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
2. 香港地区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医乏,其规划体系并不区分城市乡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其发展规划分为全港、次区域和地区二个层面,对应地形成了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及地区图则二层架构的发展规划系统。
3. 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受地域分异规律支配的这种分化,造成各地土地利用的模式和水平差别很大。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的内能。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4. 土地利用需求量
【答案】土地利用需求量是指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而得出的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土地利用需求量可分为农业土地需求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量两大部分。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发展规划及人口发展规模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期内各业用地的需求量进行测算,弄清各业发展所需的用地数量以及各业用地之间的发展状况,为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以及编制土地资源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 用途分区
【答案】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的要求,按照同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土地用途区可以是空间上连续或不连续的区域,面积可大可小。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土地用途转变。一般来说,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用途分区。前者主要用于地(市)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者用于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 基本农田保护区
【答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就是指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基木农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农田资源,即直接或间接、当前或潜在用于生产基本农产品土地的总称,它包括当前适合条件的耕地和潜在适合条件的林、草地,用于农业生产的沟渠、田间道路等农田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也包括宜农荒地。狭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当前耕地的一部分,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和时段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总体安排或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8. 土地保护
【答案】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土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土地退化,保证土地永续利用,小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生物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等; 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平梯田、}厉洪沟和排水沟等。
二、简答题
9.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2)在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评价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和适用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10.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答案】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图法
叠图法是指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图件叠加,基本一致
的图斑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土地用途的图斑,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有关部门已有的图件资料,在对各种图件整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它们依次叠加在一起,对原有的各种分区界线的套合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全部重叠或基本重叠的界线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要分析这些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种用途与周围哪个区的土地用途一样或更相近,就划归到哪个区。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指在对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资料和规划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状况及土地利用条件,将土地性能相对一致、土地利用状况相近的图斑组合到一起,划分出多个分区单元,或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分区单元。然后,组织土地、城建、交通、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煤炭、电力、化工等部门的专家对备个单元的土地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