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912城乡规划学[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控制理论
【答案】控制论就是机器的自动控制或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其本身组成部分间信息的传递过程。控制论就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和通信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着重研究上述过程的数学关系,而不涉及过程内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方面的现象。控制与控制论的对象是一个由信息组成的有限的整体,即信息系统。并且信息是传递的,是信息的传递推动有机体的变动。
2.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我国的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寓于城市规划体系之中。从控制理论的要求来看,是由宏观规划控制微观规划,微观情况反馈至宏观,控制是分层次的。从系统论要求看,相关的规划应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经过微观的厂矿选址规划,到独立的城市总体规划,再到城镇群的体系规划。从城市规划到村镇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3. 英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英国规划体系包括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和区级规划。大致程序为:编制规划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监察员或者专业小组根据公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报告、根据提交的报告修改规划并再次征求意见、批准规划并付诸实施。
4. 公众参与
【答案】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准备解决的环境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 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5. 景观生态学理论
【答案】景观就是地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是一个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就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载体的土地。景观生态理论就是研究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景观生态学对于研究土地利用及其经济问题有着重大的作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也是重要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在规划中的运用也很普遍。
6. 土地利用原理
【答案】土地利用原理是指从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出发和土地和利用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社会经济,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原理。土地利用原理包含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
7. 土地利用战略
【答案】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土地利用战略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对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关系调整,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安排,提出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战略也是多层次多部门的,它们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部门性的。它们将成为各级、各类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战略既要以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又要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8. 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构建。
【答案】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过程如下:
(1)分区划线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图件资料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此类型县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图件,采用以叠图法为主,聚类法、德尔菲法为辅的分区方法。分区步骤为:
①检查图件,做好所用图件的前期处理;
②叠加图件,确定国家和省批准的界线;
③图件套合,划定其他区域划界。
第二种情况,图件资料不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图件资料不全,比例尺、绘图时间不一致,对此类型的地区,可采用聚类法为主、德尔菲法为辅的方法分区划界。划区过程是:
①农用地分区。采取按类逐级排除的方法划分。即从现有耕地中划定出土地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依据国家关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划出基本农田保护区; 从现有林地中划分出作
为生态保护的林地和生产林木的林地,作为林地区; 从现有牧草地中划分出有保护意义、质量较好的牧草地,作为基本草牧场区。剩余的耕地、林地、牧草地与园地、规划为农用地的后备资源及分布在其间的乡镇企业一并划入一般农用地区。具体做法是:
a. 划分分区单元。
b. 选择分区指标及权重。
c. 聚类计算,分区划线。
②应用规划,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区。目前,县级城镇、村镇、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分3种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分区。
(2)划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区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县域内重点的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分别以横线、竖线、斜线的复区形式转绘到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图上。具体为:用绿色的虚线表示区域界线,用蓝色的横线、竖线、斜线分别表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的区域内容。
(3)统计面积,清绘、整饰成果图
区域划定后,要以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规划指标的调整结果,进行分区面积的量算和统计工作,做到面积数据与图斑大小相吻合。面积量算可采用求积仪法、网格法等。对完成的工
,形成成果图。 作底图进行清绘、着色、整饰(加注图例、比例瀑、图名、制图时间、单位等)
有条件的县(区)可结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划区,或将土地用途分区图数字化,用微机制图,用计算机软件量测面积。
(4)分区评述
面积统计完成后,要对各个用途管制区进行评述。内容包括:本区域的面积、土地质量、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及今后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并编写出分区报告。
10.简述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及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答案】(1)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与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该城镇所属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国防条件,历史特征等基础因素。
③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及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镇的发展远景设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的论证,并要分析城镇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的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对城镇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具体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④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找出在本城镇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主导部门或优势部门,作为确定本城镇性质的重要依据。
此外,对城镇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排水条件、电源与水源状况、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都应该作一定的调查研究,以掌握可靠的数据。城镇的性质的确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分析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因为城镇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设的发展或客观需要、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促使城镇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城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