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二)复试之外国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2.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3. 日本新感觉派

【答案】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 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4.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答案】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思潮史上重要的一支。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它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

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它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5. 威塞克斯小说

【答案】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英国小说家哈代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威塞克斯是作家的故乡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占称。哈代用威塞克斯作为同一背景,将不同小说联系在一起. 所以这些小说因而得名。这些小说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宗法制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展现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悲剧性历史。其中,小说对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怀念之情,对家乡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的描写,使得威塞克斯在小说中具有了生命。这些作品包括《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①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②第二次高潮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的法国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③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

7. 如何理解《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含义?

【答案】《等待戈多》中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干什么,剧中只有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沦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神秘色彩。

(1)戈多(Godot )并非上帝(God )的转写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上帝,庄园主或别的什么,但因为他是一个“不在场”(Absence )

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实指,也未必贴切。虽然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植根于上帝之中,这似乎给戈多就是上帝的解释提供了一种依据,但我们不应忘记,尼采所开启的将以上帝为表征的意义本源还原为虚构的进程,到萨特已经演化为存在先于本质,而荒诞派戏剧是从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发展而来,荒诞指述的正是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在这种生存处境中,荒诞哲学家并没有给上帝留出干什么位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贝克特对上帝神恩以及《圣经》所表露的怀疑和不信任,所以贝克特也不会回到上帝。

(2)虽然戈多不是上帝,但他代表了一种类似上帝功能的东西

他代表了一种被追求的超验,一种赋予生存以意义的终极价值,代表了一种没有希望的时代

,,里的希望。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

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不来,等待者的本质就无法得到说明,只剩下昏昧的实存。人们禁不住生出这样的期望。如果戈多到来,如果“快乐的日子”重新回来,一切就会改变,人的生存又会被重新纳入意义秩序,也许这个秩序的意义本源己不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这种功能的替代物,但荒诞将会隐退。从这个意义上说,戈多可以是我们所假设的任何东西,但他肯定给人的存在提供一种本质规定,重新将人的存在纳入意义秩序。

8.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

【答案】凡尔纳作为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科幻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1)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内涵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包含地球冒险、星际历险以及科学发现等科幻性内容,开启了科幻小说崇尚科学的永恒主题。除此之外,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还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的冷静批判。

①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凡尔纳在其作品中批判了各种种族灭绝政策,真实地展现了黑奴的悲惨生活,从而对殖民主义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在描写贩卖黑奴的作品中,可以说凡尔纳的这部《十五岁的船长》揭露得最为真实和深刻。

②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的利益竞争和战争发动者的罪恶。凡尔纳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流星追逐记》就通过这场闹剧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③鞭挞了陈腐的封建陋习。作者对各种陋习进行了讽刺,如《八十天环游地球》就揭露丁印度殉夫的陋习。《米歇尔·斯特罗戈夫》描写沙皇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冲突,表现专制主义的非人道。

(2)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的艺术成就

①情节生动有趣。凡尔纳往往将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自然地编织进生动的情节之中,利用反面人物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制造波澜,设置冲突,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海洋三部曲”中的艾尔通,《十五岁的船长》中的尼占鲁,还有苏尔策,都起到这种作用。

②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性格怪癖、架鹜不驯、超凡脱俗的尼摩,勇敢机智、镇定自若的少年船长狄克·桑特,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人物描写决不脸谱化,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