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最初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后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联合机关报。该报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几个人; "1933年与1934年,是《红色中华》工作兴旺时期,人员多时小过10余人,除了编委会5人之外,管通讯来稿的1人,校对1人,发行1人,文书1人,以及几个机关行政人员。当时没有专职的记者,报上刊出的‘记者’实际上就是编委会的成员”。
2. 出镜记者
【答案】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 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3. 机遇观察
【答案】机遇观察是指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记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或是采访过程中对偶然引起自己注意的事物或是遇到的新鲜事物进行的一种观察。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因此不能忽视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观察。
4. 群众性原则
【答案】群众性原则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在新闻活动中与人民群众发生的现实联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及其根本利益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群众性原则的主要内容为:①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②代表和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对违反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 ③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人民的呼声与要求; ④坚持“群众办报”方针,用各种方式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新闻工作。新闻传播业的群众性包括三层含义主要是指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5. 显性采访
【答案】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 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 。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下所述:
(1)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实施者与参与者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体是多层次的:
①总编辑策划
“总编辑就是总策划”,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也应该如此。总编辑要重点抓带全局性的策划。总编辑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精心策划,抓好策划,就能更好地调动编辑记者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新闻媒体就会出现一个新面貌。现在多数新闻报道策划来自总编辑,总编辑起主导作用,这是正常现象。
②部主任策划,包括部门编辑策划
要办好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光有总编辑的策划是不够的,还要调动部主任、编辑的积极性,搞好部门报道工作的策划。
③记者策划
总编辑、部主任、编辑在报道方面的策划,最终要通过记者的采写工作去实现。在这一点上,记者是新闻报道策划的实施者。但是记者不应该只是充当策划实施者的角色,他还应该是策划的参与者,是策划主体的一个层次。既是策划的实施者,又是策划的参与者,这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的位置。记者直接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接触广大群众,触动他“灵感”的事物多,机会多,他应该有所策划,也能够策划。
(2)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
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有关新闻报道的策划; 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记者无论是作为策划的实施者,还是作为策划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7. 地方记者同地方党委的关系中容易出现哪些矛盾了
【答案】地方记者要正确处理与地方党委关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以下是容易出现的矛盾:
(1)多写与少写的矛盾
一般地说,地方党委或政府对地方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当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主要经验报道出去。但有的记者站发稿量太少,地方党委或政府难免有意见,这就是矛盾。发稿量少,原因可能很多,有的与地方工作落后有关,有的则是记者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因此,解决发稿量少的矛盾,要从记者的主观努力着手,同时又要改变那种把一切都看成落后的思维定式。
(2)登与不登的矛盾
有时候,地力党委或政府从本地工作出发,希望上级新闻单位的常驻记者发某一力一面的报道,但从全局来看,这样的报道难于登出来。这就要求常驻记者向地方党委或政府解释原因,解释清楚了,矛盾就解决了。
(3)好与不好的矛盾
有时候,记者送地方党委或政府审的稿件,审稿的同志认为写得好,为了鼓励记者,甚至在稿上写“感谢xx 记者”,可编辑部接到稿件后认为写得不怎么好,甚至有不能用的危险。怎么办? 这个矛盾也不难解决,编辑部把稿子退给记者,提出意见,让记者修改就行了。这里的关键,在于编辑部要伸出手来帮记者一把。如果稿子寄回编辑部后石沉大海,就不利于记者向当地党委或政府交待,就会影响记者在当地开展工作。
(4)批评方面的矛盾
记者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但对实际工作中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间题,对违法乱纪行为,对不下之风等,也要敢于揭露和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表扬是发扬正确的东西,批评是维护正确的东西。扶正祛邪,都是党和人民的需要。
8. 怎样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答案】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也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才能区别其他事物。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比比看看,高低自见”,特点也跟着比出来了。
(1)纵横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可以做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还可以做横的比较:①这个人同那个人比; ②这件事同那件事比; ③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 ④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 ⑤中国同外国比。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2)要注意可比性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果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沦; 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