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2. 秘密性观察
【答案】秘密性观察,又称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公开身份且不让采访对象觉察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记者在采用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一般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同时,记者也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
3. 观察力
【答案】观察力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不一般的东西,更善于透过各种表象,甚至是假象,把握住事物的底细和本质。
4.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它的基本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在新闻写作中,任何虚构都是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是应当严加拒绝的。
5. 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二、简答题
6. 简述新闻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答案】自有新闻传播以来,新闻便担负起传播信息的任务,不是传播这种信息,就是传播那种信息。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是新闻的来源,新闻来自于信息。
(2)新闻要传播信息,但又不等于信息。
信息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包括了被称作新闻的消息,却又不能和新闻画等号。而新闻也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3)新闻有多种功能,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作新闻。
(4)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社会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天每时都有新的东西出现,而把旧的东西留在后面,生生不息,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新闻要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也就是对常态的某种突破。新闻是变化着的生活的记载,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
7. 人物通讯有何采写要求?
【答案】人物通讯的采写要求有:
(1)主题明确,特点鲜明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由于社会经历、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所以生活、行为等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记者在采访时,只有悉心捕捉到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提炼新闻主题,那么,主题才会明确,特点才会鲜明,报道的才真正是“这一个人”。实践证明,人物的特点捕捉得越鲜明,人物通讯的主题就提炼得越明确,作品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先进人物焦裕禄、下进喜、来葬、孔繁森、任长霞等人物使人印象深刻,无不与主题明确、特点鲜明有关。
(2)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物通讯要有新闻性,要体现时代特征,要富有时代气息。穆青同志曾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他认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实践证明,要使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时代气息,就必须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同当前工作和形势密切相关、群众关心和呼吁的人和事,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使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同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得到完美结合。
(3)抓好情节,带动全篇
人物通讯能否波斓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能否充实、饱满,主要取决于情节及其处理。可以说,记者抓取了有特色情节,并对其进行了有张有弛的艺术处理,人物及人物通讯就立得起来,反之,就可能苍白无力。所谓情节,就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所组成,是由诸多细节所构成。
(4)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任何一个新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成长总与这个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换句话说,其思想言行是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作出的自然反应。再则,任何人物的成长,总与领导的关心、群众的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物通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去表现,否则,新闻人物的许多思想言行就显得不可理解,人物就会失去生活的“原型”。另外,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领导与群众对新闻人物的关心、支持与影响,要突出一人、兼顾群体,不要抬高一人、贬低一片。
8. 记者要具备调查研究的作风需解决哪两个问题?
【答案】采访工作的基本性质虽是调查研究,但具体到每个记者是不是都严格按照调查研究的精神去对待采访,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还要强调记者要具备调查研究的作风。调查研究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1)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要带主观框框调查。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
要搞好调查,脑子里要装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装着全国的形势,要装着党在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要装着许多问题。这与主观框框的性质,不能混为一谈。反对带框框,就是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调查。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调查,任何时候都不可少。
(2)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记者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应如此。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即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①记者报道的,一般说来都是人家做的,自己未直接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样,记者和报道对象之间就隔了一层。记者缺乏亲知,又要报道,就是一个矛盾。
②记者天天碰到新间题,有许多新问题是采访前预料不到的。或者是不熟不懂的。不熟,不懂,又要报道,这是一个矛盾。
③记者报道的,有的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目睹的,有的是靠事后采访。通过当事人的回忆或旁人的转述来弄清当时事实的真相。后一种情况,在记者的采访生活中常常碰到,如何保证事后采访弄清事实真相,也有矛盾。
凡此种种矛盾说明,要正确认识客观实际,弄清客观事物的真相,并非轻而易举。
但是,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认为这些矛盾是可以解决的。不管客观实际多么复杂,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