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总论》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

【答案】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下具。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渠道,它虽然本身不构成传播内容,但却是传播内容得以扩散的重要工具。因此,传播媒介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2. 新闻法规

【答案】广义的新闻法规是指调整新闻传播领域各种关系,保护、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法规是指为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专门制定的新闻法。目前我国尚未颁布新闻法。世界各国新闻立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缓和趋势,把事前检查制、批准制、保证金制改为实行追惩制:一是新闻约束伦理化,逐渐重视新闻界本身的道德自律的作用。

3.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己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社交范围的差异:(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4. 公共领域

【答案】公共领域是指公众传播的论坛,这个概念出自尤尔根·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麦肯纳(McKenna )对此做了最简要的定义:“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个体公民能够集合在一起并自由交换意见的论坛。”关于这种方法的研究都尝试去辨别媒介在培养或阻止这种公众传播的发展、运作和生存中的作用,同时也研究一些情况,这些情况有助于说明为什么有些公共领域能显示出产生了效果,而其他的则不能。

5.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李汉俊于1920年8月15日发起创办的周刊,是中共创办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劳动界》周刊内容设有演说、国内劳动界、国外劳动界、诗歌、小说、读者投稿等专栏。文章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启发工人的觉悟,共出版了24

册,1921年1月终刊。

二、简答题

6. 简述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答案】研究和认识传播演进的过程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传播发展的规律,认识传播在社会背景中的互动关系。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演进的特征及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人类传播的历史是传播系统的复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从一种系统转向另一种系统。”

人类在学习和积累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传播手段、传播媒介。这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原始人百万年前才发明语言; 之后的几万年,人类创造了文字; 再过几千年人类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 后来,经过几百年,人类就创造出了电子媒介; 从电子媒介到如今的网络年代,还不到100年。新手段、新媒介的出现间隔越来越短,而其集合程度却日益提高,从而使得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传播对象日益广泛,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传播信息日益增多。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文化发展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对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也就要求越高,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也就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人类社会因为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从而形成了独有的新的文化形态一一媒介文化。加外,媒介也直接参加到每个时期的文化创造和积累之中,直接推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和文化交流。传播媒介参与启蒙大众,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

德国传播学者A. 阿斯曼和J. 阿斯曼(1994)认为:社会记忆有多种形式,传播作为一种记忆形式是短期的,而文化作为一种记忆则是长期的。传播是对社会财富(精神)的传承,文化更是对社会创造的记忆。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个社会的传播过程的性质实际上与该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关系重大,媒介是由社会事件的总体形成的,它们深受冲突的辩证过程影响,冲突则产生于媒介系统之中以及媒介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相互对抗的力量、概念和发展过程中。换句话说,社会有多种渗透方式来对媒介造成深远影响。

一种传播类型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映。传播的形态更是与社会结构的排列关系密切,传播同样是在经济形态的制约下发展的,同样传播又在为经济形态的进化推波助澜。

7. “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又称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尔、莫利等人为代表。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sanon )的独特功能,并通过这种功能从事社会“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而成为现代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装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