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摘要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深刻总结。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这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大责任。 创新性思维是一个至今众说纷纭的概念。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动;还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它常常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凭借各种思维手段,广泛渗透并活跃于各种意识或思维形式之中、却又主要存在于理性认识阶段,进而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知识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性,青少年期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技能,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只是其程度、水平不同而已。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操作程序,都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主体性发展的表现。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总体而言,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很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沉闷,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标新立异,不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窒息了学生的灵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是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书呆子,思维哪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和奇特神妙的组合,表达变化无穷、奇特神妙的意义;在于能用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陶冶人的思想和精神,激活人的聪明智慧,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至创造力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前提。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既具有一般思维的基本特征,有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新颖性。在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要靠听说读写的方式来交际,而听说读写的内容,即语言所承载着的思维结果总是表现着一定的思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只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力,而最根本的则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决定着听说读写的能力。 脑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直接理解和判断的直觉思维能力,两种思维相互结合,有助于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形象、新的方法。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必须强调思维变式的作用,注重思维的新颖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创新活动中,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方式和发散性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创造性的活动还必须由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的支持。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有互补作用,逻辑推理在创新思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创新思维的过程应是各种思维形式错综复杂的交融而形成的综合思维过程,在某些阶段非逻辑思维或发散思维起着突破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阶段逻辑思维或聚敛思维又为问题的解决铺垫阶梯。不注重非逻辑思维或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形成创新能力;同样,忽视逻辑思维或聚敛性思维的训练,也不会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因为这两种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又要重视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些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只要遇到一个问题,几乎都存在着凭直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在阅读理解中,对句的理解、段的理解、篇的理解都可采取直接领悟的办法。 形象思维利用典型,用个别表现一般,它是引起联想、产生想象,以至启发灵感和直觉的重要诱因,是构思新假说、新理论和新设想的必不可少的主要思维形式。比如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就是凭着对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感知、理解和鉴赏,渗透着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并借助想象联想形成形象思维,艺术的在创造中又包含了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多向思维、反向思维等。 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现行教材的总特点是科学性、逻辑性较强,而实践性、发散性较差。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创造性。 求异思维能力,就是要学生能从一事物或观点的相反方面引出问题,将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比如在作文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得到创造性的结论。 如果只有思维的发散过程,而无聚合过程,尽管可以爆发出许多思维创造的闪光,但由于不能统一起来,不能形成聚合的力量,会使思维失去控制状态。在思维过程中,如果发散不以收敛为前提,思维就不会获得成果;收敛不以发散为前导,人类的思维就永远不能前进,不会有所创新。因此聚合思维的训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侧重思路教学,抓住易被学生忽视的字词句子,巧设疑问,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使其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加强。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以上只是一些做法。如何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