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60管理学原理之行政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授权立法
【答案】授权立法是指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就自己职权范围内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它包括国务院的授权立法,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的授权立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实践中,有人把下级行政机关根据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包括在授权立法的范围内。
2. 辞退
【答案】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在法定管理权限内解除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国家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①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②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③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④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⑤不履行国家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国家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3. 行政沟通
【答案】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沟通是与行政过程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的东西。政治学家们指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的沟通网络,可被称为“政府的神经”,并指出整个政治学的内容都可从交流出发,根据信息以及产生信息和决定其影响力的因素来重新认识。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4. 定员定额
【答案】定员定额是编制基本支出的基本方法。定员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确定的机构人员的编制数,定额指各部门履行职能、开展业务工作所需的各项基本费用支出(包括人员和公用经费)的人均额度标准。因此,它们的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公式预算,即根据固定的标准按特定的公式计算,该公式为:人员经费或公用经费=定额×定员。
5. 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答案】古德诺是行政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以及
美国政治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和塔夫托总统的经济与效率委员会顾问,长期教授行政法学。其代表作是1900年发表的《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一书。该书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具体观点如下:
(1)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己(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主张否定立法、司法、行政的三分法,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古德诺将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部门及其活动视为行政,其积极作用在于一方面在利于提高行政的效率和保证其公正性; 另一方面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使之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其缺陷在于国家的政治与行政难以分割,行政程序、行为中贯穿政治精神等。
(2)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那是政治学的任务,也不使用民主或程序的标准,而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或技术的标准。
(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最好将政党的因素和政治权宜等政治排斥在行政之外,而将政府文职官员区分为政务官和常务官,并规定常务官在政治上中立。
6. 行政决策
【答案】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它是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主要是: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对此,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行政权由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机关之外的某些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依照宪法、法律规定或授权,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后,亦可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即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的一切社会公共事务,都需要通过行政决策加以解决。而其他决策,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决策等,其内容主要限于各自的内部事务,一般不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的事务。
(3)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它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依据党的路钱、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而制定。因此,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具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任务。
【答案】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其任务:
(1)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在行政管理中,公众舆论影响着行政决策及其实施。政府公关部门需做大量的工作,以把握舆论动向,避免舆论的自发性和盲日性,引导舆论气氛健康发展。具体包括:
①了解舆论。政府公关部门要了解舆论产生的全过程,把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集中,从中发现问题,作为决策依据。
②引导舆论。舆论导向是对某些舆论成分加以疏导,分析产生的背景,消除成为隐患的原因,使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以正面传播为主并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才能正确发挥引导作用。
③回应舆论。最好的舆论回应方式是行动,只有认真地纠正错误政策或行为,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在群众中重新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④完善舆论。完善舆论是政府有了好形象和声誉后,注意完善自身行为,创立更高美誉度。完善舆论不是只讲好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排斥严肃认真的批评。
(2)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
政务公开中的政务专指不受国家保密条例约束的政府公务。要让公众正确地了解政府,减少隔阂与猜忌,就必须做到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具体措施为:
①政府公关要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政府要通过公开的、制度化的传播渠道,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将有关政策、措施公诸于众。
②政府公关要公开办事程序。当前主要应该完善听证制度,使听证程序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距离
①从思想层次看,社会越开放,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越显得重要,只有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才会有自觉沟通行为。
②从行为层次看,要坚持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社会沟通活动:社会协商对话、公众咨询活动、政府机构开放接待日、推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③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新的行政程序来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如“电子听证会’夕、专题网站等。
(4)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
①从外部来讲,政府公关理所当然要做到:
a. 要有群众观念,时刻注意把群众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限期解决,取信十民。
b. 改进政府某些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c. 经常深入实际,及时捕捉典型事例,把握公众需要的脉搏。
②从内部来讲,主要是做公务员的信息沟通工作; 政府内部公共关系要为公务员多做实事; 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过程中处理好行政工作人员“走与留”的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