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宪法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议会财政权

【答案】议会财政权是指议会享有对国家财政的决定权和对政府财政的监督权。财政决定权包括决定国家财政以及预算、税收、关税、借贷等的权力。财政监督权包括审查决算和公共资金审计。在此,最重要的是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案。有的国家甚至规定,预算案须由议会亲自编制。在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如果议会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就表明政府失去了议会的信任,可能导致内阁辞职。

2.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答案】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民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

我国选举法从基本国情出发,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的层次较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就要经过两级或三级间接选举产生,即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再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代表产生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再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代表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违宪行为

【答案】违宪行为是指以公民等的权利行为或国家的权力行为形式表现出来的、违反宪法的作为或不作为。从性质上来说,违宪行为不是权利行为或权力行为,也不能成为宪法关系的客体,而是宪法关系的标的,或称之为宪法行为的标的。违宪行为的形式包括:(1)公民的违宪行为。公民违宪行使权利是个别化行为,对国家宪政体制的冲击力相对较小,在多数情况下,公民违宪行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因而可以由各个部门法予以纠正和制裁。(2)国家违宪行为。必须将其纳入宪法关系的规范范围,即针对特定的违宪行为,建立起宪法监督或宪法诉讼法律关系,通过宪法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纠正、制裁和预防。

4. 共和制

【答案】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由民选的国家机关或国家领导人依法以民主方式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共和制政体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就其具体形式而言主要包括总统制、议会共和制、委员会制和半总统半议会制等四种政权组织形式。

5. 权力制约原则

【答案】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之所以构成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决定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权力制约是宪法的核心精神之一。我国宪法的权利制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人民与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议员)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等。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6. 宪法文化

【答案】宪法文化是指基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制度和宪法结构等的认识总和。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宪法文化体现以权利一权力结构为基础的精神,权利是其出发点。

②宪法文化以宪政为核心内容。

③宪法文化既具民族性又具普遍性。

二、简答题

7. 请结合中同近现代宪政运动的历史,简单谈谈宪法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宪法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1)确认和巩固作用。取得革命胜利后的无产阶级,用宪法的形式将其取得的胜利成果登记和固定了下来,使之得以巩固。这种确认和巩固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革命胜利成果; ②确认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整体社会秩序固定化; ③确认国家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 ④使统治阶级的政权合法化; ⑤将政治权力的更迭程序化和固定化,保证政治权力更迭的稳定。

(2)组织协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宪法将国家政权内部的各国家机关及其活动程序固定下来,使国家机关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使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②宪法将法规名称规范化,严密了国家的法律体系。③宪法规范了法的监督体系。

(3)限制作用。主要的限制作用在于对公共权力的限制。比如,各种权力机构如何组成的、对于这些机构赋予了什么职权、这些职权是如何行使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主要基于公共利益,且这种限制是为了更好地促成公民整体上基本权利地实现。

(4)维护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反映,它不仅要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同时也要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正是通过这种规范的作用,才使得整个社会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宪法的旗帜下大体上保持统一。

(5)指引作用。指引作用同样也是作为法律规范的宪法规范的作用形式的一种。宪法既指引公民的行为,并且还指引国家的行为。就其指引的性质而言,宪法既指引法律行为,也指引伦理行为以及其他社会行为。

(6)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宪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它直接或间接的确认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形式,它直接宣布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明确地规定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7)思想教育的作用。不论任何性质的宪法,它总是要把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合法化,并且要不断向社会的成员加以传播和灌输。社会成员通过接受宪法的宣传和灌输,可以提高其本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能够提高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8. 如何监督人大代表? 如何保障选举依法进行?

【答案】(1)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应该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选举权和监督权是不可分割的。公民可以通过行使以下权利对人大代表进行监督: ①批评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活动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

②建议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权利。

③申诉权是指公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有向有关机关申明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④控告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和告发,要求予以处理和制裁的权利。

⑤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揭发事实真相,要求依法处理的权利。

⑥对不能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可以请求罢免。

(2)中国的选举法律保障主要制度有:

①对选民名单的不同意见,向选举委员会申诉。如经选举委员会处理决定而不服时,可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作最后判定。

②选举结果,包括选举有效、代表当选,由选举委员会或者人大主席团确定并予宣布。

③代表的资格由人大常委会设立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乡、民族乡、镇为本级人大设立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

④对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9. 中国在立宪时要解决的问题与西方有哪些不同?

【答案】(1)中国立宪思想产生的背景与西方不同

中国立宪思想产生于国家积弱、政府软弱无能的时代。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中国的宪法思想更加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强政府主义。为了调和富强要求与有限政府之间的矛盾,中国在制宪过程中引入了阶段论思维。西方立宪思想产生与国家富强的时代,有限政府的思想根深蒂固。

(2)中国立宪时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不同

中国主张不同国家机关之间权力协调而非权力制约,当三权分立原则被引进到中国时,却逐渐被各种各样的集权论与分工协作理论所代替。分权与制衡原则是西方宪法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