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教育技术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情境学习

【答案】情境学习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2. 教育信息化

【答案】教育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3. 教学系统设计

【答案】教学系统设计是以系统观、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的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4.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答案】中文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仲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二、简答题

5. 结合实践,思考混合式学习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进入21世纪以来,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 )在国际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广泛流行,从而使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经历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并促使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混合式学习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限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在

学习观上,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方式——更多地强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事物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西方的极端建构主义者宣扬的主观主义认识论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的作用的斜路上去。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广泛认同,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该进行重新审视,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这也是一种Blended ),这是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2)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目前国内还是国际情况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目标都还未达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外围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也就是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要把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上所述,这是又一种Blended ,而且这一目标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才能完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要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这二者结合起来,这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思想观念在提高、在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想让这种认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实施有效的整合才有可能。而这有赖于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也是一种Blended ,而且是意义更为重大、教育思想层面上的Blended 。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事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

(4)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国际教育技术界比较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强调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协作学习,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学习者特征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混合式学习新含义逐渐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其突出的优点,但也有自身的缺陷。所以目前教育技术界倾向于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更完善、更有效,也更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6. 简述学习媒体的主要特征. 。

【答案】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是指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稳定性,指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储存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

(2)传播性,指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再现。

(3)重复性,指教学媒体可以重复使用,此外,它还可以生成许多复制品。

(4)组合性,指教学媒体往往能够组合使用,并且一种媒体包含的信息可以借助另一种媒体来传递。

(5)工具性,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媒体只能扩展或代替教师的部分作用,而且适用的媒体还需要教师和设计人员去精心编制相应的教材,即使具有人工智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也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

(6)独立性,指教学媒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教师的参与独立起作用。

7. 结合自身学习体验,谈谈对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的理解。

【答案】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都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结合我自己的学习体验对这两个学习过程模型的理解如下:

(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

加涅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依据的,把人脑设想为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构造体组成,把学习的过程比拟为信息的加工过程:学习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将信息输人至中枢神经系统。信息在一个感受记录器里短暂停留后由选择性知觉将它转换成可辨认的型式并输入短时记忆。如果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没有被复述,一般只能保留几秒钟,且短时一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能记7±2个项目。需要记忆的信息须经过语义编码转化成有意义的模式才能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可重新提取到短时记忆并和其他信息结合成新的知识。当信息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提取并传递到反应发生器从而激活效应器时,就导致学习者对环境的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使观察者得知起初的刺激己产生了预期的结果,信息就是这样被“加工”了,学习者也就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另外还有两个重要部分,即“执行控制”和“期望”,它们的作用是激活和调节学习中的信息流程。

(2)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

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于1983年提出来的。该模型中所表示的学习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学习生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影响知觉和注意的内容以及用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②由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就使个体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