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个案——陕西汽车齿轮厂(以下简称陕齿),作为国家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再一次集中进行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的产物,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其它国有企业一样,其实质是国家行政管理权在资源配置领域的直接再现。“三线企业”虽然为改善国民经济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三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加强国家战备安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其生产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等弊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同样存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确立和不断拓展,本文研究的个案作为“三线军工企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实践。从早期的国家行政管理权主导下的不断调整,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而进行的制度创新,逐步发现并确立了人力资本产权、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在国有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本文问题的提出:为何现任法士特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大开自1995 年主持陕西汽车齿轮厂行政工作到现在长达19 年的时间内,陕齿能够取得卓越的经济绩效?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本文的基本观点:改制中的国有企业无论有多少种形式,是否承认以及以什么方式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的是个案研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并重。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借助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国有企业改制的阶段划分,企业的定义以及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等问题做出了说明。第二部分:国家行政管理权主导下的陕齿早期发展与探索。通过对陕齿的早期筹建和生产、“保军转民”以及“第二次创业”的企业历史过程的考察,指出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国家行政管理权主导下的陕齿都努力实现其在不同阶段的企业目标,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三部分: 国家行政管理权的“后退”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逐步界定。则是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陕齿也开始了面向市场求生存、促发展的艰难探索。因上级主管企业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而陷入极端困难的陕齿,在新任陕齿厂长李大开的带领下抓住机遇,外拓市场,内转机制,逐步将濒临破产的陕齿扭亏为盈。期间,对外勇拓市场,形成了“三II三制”的产品格局;对内坚定转机建制,通过对销售人才、技术人才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和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建立了“个人收入与企业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其表现出来的企业家才能为其后与“湘火炬”的“合资”和赢得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积累了最早的信誉。因此,2001 年法士特公司、2005 年法士特集团的建立均已“合约”方式界定了经由市场检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第四部分:控制权回报为主的激励机制特征分析。陕齿在改制的实践过程中,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形成了以“控制权回报”为主的激励机制,阐明了其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多种约束和下一步可能变化的基本逻辑。第五部分:结语。简要回顾了国家行政管理权与国企改制的关系,在对前文理论分析作出小结的基础上指出解决上述激励机制局限性的最佳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