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普通生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胚胎学。
【答案】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2. 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答案】吞噬作用是指细胞吞噬固体颗粒的作用。胞饮作用是指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还能吞入液体和直径小于0.2nm 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3. 赤道面。
【答案】赤道面是指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内的微动的染色体逐渐聚集在赤道面上,各着丝粒排列在这个平面上而形成赤道板。及至末期,在动物细胞中,赤道面的表层细胞质产生凹缩,而开始细胞质分裂;而在植物细胞中,则从赤道面的中央部位发展形成成膜体,在赤道面上形成细胞板;
4. DNA 双螺旋。
【答案】DNA 双螺旋是Watson 和Crick 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2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以碱基配对相连而成的多聚物。
5. 常染色质。
【答案】常染色质是指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能够转变成间期松散状态的染色质部分。常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深,但在间期染色浅,呈细丝状。一般而言,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区,是基因区。
6. 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
【答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又称遗传平衡定律,定律指出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7. DNA 损伤修复。
【答案】DNA 损伤修复是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重要的安全保护机制,包括错配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易错修复。
8. 细胞免疫。
【答案】细胞免疫是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二、简答题
9. 简述动物的不同防御行为或防御对策。
【答案】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总共有10种不同的防御对策:
(1)穴居
穴居或洞居减少了与捕食者相遇的概率,但也造成了寻找配偶和觅食的困难。
(2)隐蔽
很多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背景色一致,因此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3)警戒色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颜色,这种颜色对捕食者往往具有信号和广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例如胡蜂和黄蜂。
(4)拟态
一种动物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拟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得到好处。
(5)回缩
遇到危险时多毛类、软体动物、龟鳖和刺猬常用的防御手段。
(6)逃遁
动物在捕食者接近时往往靠快跑或飞翔迅速逃离采取不同的对策。
(7)威吓
不能迅速逃跑或被捉住的动物采用的防御手段。
(8)假死
动物逃避捕食动物的攻击采取的手段,如甲虫、蝴蛛、幢螂和负鼠等。这些动物只能短时间保持假死状态。
(9)转移捕食者的攻击部位
动物通过诱导捕食者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例如眼蝶。
(10)反击
动物在受到捕食者攻击时的最后防御手段,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角、爪等)进行反击。
10.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和DNA 重组的关系如何?
【答案】(1)基因工程的定义
基因工程又称为基因操作、重组DNA 技术或分子克隆,是指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克隆)和并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DNA 重组的定义
DNA 重组即基因重组,是指DNA 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的遗传信息的重新共价组合过程。 (3)二者关系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体DNA 的技术,因此基因工程和重组DNA 技术有时是同义词。
1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减数分裂发生在什么时间?对自然选择有何作用?
【答案】(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是:有丝分裂中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得到两个与母代染色体倍数相等的子代细胞;减数分裂中DNA 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倍数减半。减数分裂I 的间期DNA 不仅在S 期合成,而且也在前期I 的偶线期和粗线期合成一小部分。减数分裂的前期I 长,特有染色体配对;同源重组现象。减数分裂I 的中期染色体的分离方式是形成二价体,并联合定向。减数分裂II 的间期没有DNA 的复制,减数分裂II 的间期很短甚至没有。
(2)减数分裂发生时间:减数分裂可依据其在生活史中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为始端减数分裂,中间减数分裂和终端减数分裂3种类型。终端减数分裂发生在二倍体生物个体成熟之后,始端减数分裂发生在二倍体合子产生后,中间减数分裂发生在二倍体孢子世代。
(3)作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配子中的基因组合变化无穷,从而带来生物个体间的更多的变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12.简述人体对付病原体的侵袭主要三道防线。
【答案】人体对付病原体的侵袭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1)体表的屏障: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而且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也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如果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便会产生反应以对付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这种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①局灶性炎症反应:当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灶性炎症反应。它有4种症状: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皮肤破损可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受损伤的部位。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一样,吞噬细菌,然后由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将它们消化。
②补体系统:简称为补体,是指在人体血液中有一个复杂的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系统,大约含20种蛋白质。补体被激活后,通过3种方式发挥作用:补体蛋白质聚合形成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使病原体死亡;直接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增加细菌被吞噬的概率;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促进炎症反应。
③干扰素: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产生干扰素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干扰素通过刺激自身和周围的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