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工业大学085220纺织工程(专业学位)高分子化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试参考有关资料,列举丙烯进行淤浆聚合、气相聚合的主要工艺条件和所得聚合物的全同指数。

【答案】(1)丙烯的淤浆聚合 所用催化剂有常规催化剂(如附

随后再与

)和高效催化剂(以

为载体吸

以调节聚合物的相

反应)。把催化剂悬浮在庚烷或汽油中,

加在第一釜中。随后通入丙烯于

催化剂效率(常规催化剂)

相对密度为

聚合。采用3〜5釜串联连续聚合流程。并于1、2、3釜中分别通入

对分子质量。此时聚丙烯呈淤浆析出。丙烯的单程转化率为为

聚丙烯.

(2)丙烯的气相聚合

以少量环己烷把催化剂

温度为90°C,聚合时间

所得全同聚丙烯的全同指数为95, 熔点为

分散在液态丙烯中进行间歇聚合。聚合压力为催化剂效率为

所得聚丙烯的

全同指数为90。

2. 什么叫聚合物的无规热降解?无规降解与聚合物的结构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容易发生无规降解的聚合物写出PE 无规降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1)对于一般聚合物而言,其使用温度的最高极限为率很低(一般小于

(3)

,这种热降解称为无规降解。 )

3. 简述下列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高抗冲聚苯乙烯

(2)

嵌段聚合物;(3)丁二烯型液体橡胶(遥爪预聚物)。

【答案】(1)合成高抗冲聚苯乙烯的主要方法:将聚丁二烯橡胶溶于苯乙烯单体中,加入自,加热发生聚合反应。此时苯乙烯均聚和苯由基型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或过氧化二异丙苯)

乙烯在聚丁二烯上接枝共聚同时发生,形成聚苯乙烯中分散有聚丁二烯微相,相互间有键合,并有一定軔性的改性聚苯乙烯。

第 2 页,共 18 页

,如超过可能发生

降解反应。聚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大分子链发生任意断裂,使聚合度降低,形成低聚体,但单体收

(2)凡含有容易转移的氢原子的聚合物易发生无规降解,如

无规降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等。

(2)合成热塑弹性体的主要方法。

热塑弹性体。

,则得)

用双官能团催化剂经二步法合成:用双官能团在一定的条件下先引发丁二烯聚合,待丁二

烯完全聚合完后再改变条件引发苯乙烯聚合,即得完全聚合后,加星形共聚物]。

③用单官能团催化剂经三步法或两步法合成。

三步法:用烷基锂先引发苯乙烯聚合,待苯乙烯完全聚合后,再加丁二烯聚合,待丁二烯完全聚合后,再加苯乙烯聚合,得树脂。

(3)合成丁二烯型液体橡胶(遥爪预聚物)的主要方法:聚合末期,若通入

则形成羧端

基丁二烯型液体橡胶。

4. 丙烯腈连续聚合制造腈纶纤维,除加入丙烯腈作主要单体外,还常加入丙烯酸甲酯和/或衣康

辅助单体与其共聚。试说明它们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答案】加入丙烯酸甲酯共聚是为了改善分子链的柔性,相对减少和隔离分子链上的氰基,以提高腈纶纤维的松软性和手感,同时也有利于染料分子的扩散进入;与衣康酸共聚是为了把少

,改善亲水性和对染料的结合能力。 量基引入分子链(侧基)

5. 为什么高分子化合物只有固态和液态,没有气态?

【答案】聚合物没有气态,只有固态和液态这是因为C —C 键断裂能为观点看,平均每増加一个碳原子,

摩尔汽化热

个碳原子

的摩尔汽化热

増加

摩尔汽化热

远远超过

而从统计因而,当

聚合物大分子中一般含有

热塑弹性体。

两步法:用烷基锂先引发苯乙烯和丁二烯聚合,利用丁二烯优先聚合的特点形成渐变型的

己烷偶合得

偶联法:用烷基锂先引发苯乙烯聚合,待苯乙烯完全聚合后,再加丁二烯聚合,待丁二烯

热塑弹性体[注:若以四官能团偶联剂(如

聚合物受热时,它还没有来得及汽化,早已被热降解为低分子了,所以聚合物无法以气态存在。

6. 嵌段聚合物、梳型聚合物、星型聚合物都可归属为接枝聚合物。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其制备方法是哪三种?

【答案】嵌段共聚物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梳型共聚物采用收敛法、发散法、大分子引发剂法、偶联法;星型共聚物采用大单体法。

二、计算题

7. 计算下列混合物的凝胶点。

(1)邻苯二甲酸和甘油的摩尔比为【答案】

第 3 页,共 18 页

(2)邻苯二甲酸、甘油和乙二醇的摩尔比为

8. 苯乙烯以硫酸为引发剂在惰性溶剂中聚合。已知链增长速率常数速率常数志为

向单体链转移的速率常数

计算聚合初期形成的聚苯乙烯的聚合度。 【答案】在惰性溶剂中,认为无溶剂转移。

9. 在共聚反应中,单体对的竞聚率如表所示:

试绘出各对单体形成的共聚物的组成曲线,并说明其特征。计算等于多少?

【答案】(1)时

(2)(3)(4)

共聚曲线如图1中的曲线

的值越趋于0,

近似交替共聚。共聚曲线如图1中的曲线③属交替共聚。共聚曲线为一直线。如图1中的直线④

均小于1时,共聚曲线为反S 型,且

属有恒比点的共聚。共聚曲线呈反S 型,如图1中的曲线

时,低转化率阶段的

自发链终止

反应体系中的单体浓度

对于曲线①、②、③和④,当(5)

曲线的水平段越长,两种单体交替共聚倾向越大。

属理想共聚。共聚组成曲线位于恒比共聚线的下方,见图2。共

第 4 页,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