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意象图式:汉语敬谦辞的认知分析

关键词:意象图式,正负参数,体验性,汉语敬谦辞,标记性

  摘要

本文是一项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意象图式的实证性研究,即从意象图式的体验性基础和正负参数特性出发,为汉语敬谦辞提供认知理据(主要集中于以等级反义词对为修饰语的敬谦词语)。自从1987年“意象图式”这个术语产生以后,它就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而为各种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认知的依据:意象图式对于言语意义、以及人们的概念推理具有核心性作用(Johnson 1987:2)。通过文献综述,本文首先对意象图式的概念,体验性基础和主要特性,以及汉语敬谦辞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系统论述;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入手,分析汉语敬谦辞中敬谦含义的赋予和表达。从而,该研究期望能以汉语语料,论证意象图式在人们概念和识解中的核心作用。 为保证研究语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两本汉语词典和一本汉语敬谦辞系统的专著。分析研究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以“上/下”概念为修饰语的敬谦用语分析。结果显示,这部分语料的敬谦含义的表达不仅与“上/下”图式的正负参数相关,而且受到人们视角选取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当涉及到与说话人相关的范畴时,敬谦修饰语通常表达“下”的概念;当涉及到与听话人相关的范畴时,敬谦修饰语通常表达“上”的概念。第二部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汉语敬谦辞系统中,以等级反义词为修饰语的敬谦表达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修饰语为反义词对中无标记项大都表达积极含义,为敬语;为标记项表达消极的含义,为谦辞。结论表明,汉语敬谦表达中的很大部分(约40.11%)反映了人们普遍的认知规律。最后结论表明,本研究一方面支持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在人们概念和推理中的核心作用,并为此提供了典型的汉语实证;另一方面,本研究也论证了文化和视角选择等其他因素对于人们认知过程的影响,它们与意象图式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人类概念的形成和语言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