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辨析题
1.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制定
,义称《富尔法案》,是1968年法国议会在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运动的直接触动下并颁布的。
(2)《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主要精神
该法案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
(3)《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作用
该法案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及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尽量贯彻文、艺学科相结合,理、工学科相结合的原则,并朝着重视应用科学、工程技术、边缘科学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
(4)总结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重点是加强高等教育。法国的教育法案中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的是
,由法国议会1975年通过。为加强职业教育,《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
建议》对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2. 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答案】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根据人在认知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学习风格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小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学习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
可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3.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
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十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4. 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
【答案】正确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绅十教育理论,其中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如下阐述:
,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或者说人必须具有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坚决主张,要完成绅士教育的目的,只能够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青年绅士,而反对他们到学校去受教育。主要原因是:
,青年们到(1)他站在上层社会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
学校去,就会被“传染”而失去“纯洁”;
(2)他以为,当时的文法学校只知道教授一些希腊文与拉丁文的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与谦顺行为的培养,而且,学校中众多学生的家庭习惯、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而水
,这是根本不可能培养他们具有平不齐,青年绅士在这里‘旧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
优良的德行、合乎礼仪的风度、正直的处世方法和坚强的事业才干的;
(3)洛克也反对让青年多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的仆人”经常接触,以避免从
,为此,就应让青年们呆在家里,绕在父母或导师的周他们那里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
围。
所以,他的总结论是:“凡是家里请得起导师的人,则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总之,青年绅士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学校里是学不到多少的。
5.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案】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
能称男子之称。
(理)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下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
,即《诗》,作为教学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书》、《礼》、《易》、《乐》、《春秋》
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诊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6. 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小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3)教育的实质是“有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
,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即“生长”
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
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
(3)对于教育有无目的,杜威自身是存在矛盾的,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的角度与众不同。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