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二)15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三)32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四)49 2017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335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五)69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有要包括:

(1)口头新闻

口头新闻在古代社会是一般群众传递新闻的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田头、屋场、旅店、市场到处是群众传播口头新闻的场所。

口头新闻传播很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信号作为媒介传递新闻,最大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息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敲锣报警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

(3)书信新闻

这是中外古代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书信新闻主要通过邮路来传递,骚站发达,新闻传递得很快。传递书信的办法还有风筝、信鸽等,主要用于军事、航海。

(4)印刷媒介

主要指古代‘低区报”,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邸报”客观上起着沟通统治阶级内部消息的作用。

(5)其他传播方法

①露布。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军事捷报公开张扬,其目的在“欲天下闻知”,鼓舞十气、民气,威慑敌军。

②牌报、旗报。这是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把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称旗报)、木牌上(称牌报),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③悬书、揭贴。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嫌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悬书后来发展到“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则是在新闻基础上加以评议,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2. 简述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

【答案】新闻的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是指对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在报道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的事实真相。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其类型包括以下方面:

(1)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

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是指若干条报道准确地组合,如实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事件都有广阔的时空延续,媒体对它们的报道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形。大的事件一般都有持续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因果关系,媒体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报道,揭示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从理论上讲,个体事实的报道只能体现局部真实,随着事件发展进行多次报道,体现的则是对整个事件或全局的真实。

(2)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

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是指按照不同类型的客观事实的比例,真实地报道这些事实的量比。即坏事与好事、消极现象与积极现象、成绩与挫折、优点与缺点、顺利与困难等这些对立事物在社会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有的具有普遍性,是大量的,有的不具有普遍性,是个别的、少量的。记者从事实的联系中观察、分析不同类别的事实的量比,按照不同比例再现这些事实,达到对立事物分布的整体真实。把整体真实视为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是记者从宏观角度认识生活的重要理念。

(3)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

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是指对客观事件的报道要符合该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与真象,在真象事实与假象事实的联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事物的假象与真象都是实际发生的,被反映后都具有表象真实。事物的真象和事物自身的本质一致,而假象则恰好与事物的本质相分离,但后者一般是在新闻的持续报道中反映出来的。误以假象为真象或误以真象为假象,都蒙蔽了事实的真相,常常造成新闻报道的整体失实。

3. 简述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研究的成果。

【答案】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三个角度。

(1)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①魔弹论

这是早期关于新闻媒体效果研究中影响深广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可以说,“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它过分夸大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该理论完全否定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所以,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②选择性理论

1960年,哥伦比亚学派的约瑟夫·克拉拍出版《大众传播效果》,认为新闻媒介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并非注射式的和直接的,是必须经过中介因索,其效果只能是有限的。

主要观点: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内容包括:选择性接触,

受众习惯性地接触与他的现有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接触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①二级传播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提出了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该理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②含义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 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 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受媒介影响。

③模式示范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力一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力一式的一部分。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①议题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主要观点有: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②创新扩散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体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