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9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沉积岩的构造及其特征。

【答案】沉积岩构造复杂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和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

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称为层理构造。按形态及成因可以将层理进一步划分为水平的,倾斜的和交错的几种类型:

①水平层理

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或近水平相互平行的微细的成层物质称为水平层理。这种构造主要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

②斜层理

一个岩层单位内与层面斜交的微细层称为斜层理。河流和风力作用均可形成这种层理,如河流搬运过程中水底沙垅的前移和风沙流导致的沙丘的移动等。

③交错层理

如果不同方向的斜层理相互交织则称为交错层理,其原因往往是由水或风的运动方向发生明显改变所致。

(2)层面构造

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的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例如由风力和流水或风浪作用形成的波痕,大气降水形成的雨痕和干燥气候形成的干燥裂隙、石盐结晶等。除沉积岩构造显示的上述特征外,还有某些矿物质凝聚而成的各种结核,如铁质结核、钙质结核等,以及各种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动遗迹。

2.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案】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3.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4.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答案】(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具有以下生态环境功能:

①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调节和控制着地表物质循环过程;

②对大气圈水分、碳循环、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 2、CH 4、N 2O 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③将大气降水重新分配为入渗、地表流失、下层土壤内流失和地下水流失,影响地表水资源的总量及其化学成分;

④作为地球的“皮肤”,使岩石圈遭受外营力破坏性影响得以缓解;

⑥在分解人类生活垃圾、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和人的关系

①土壤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②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使用可改良土壤,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

5. 何谓海(洋)流? 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 叙述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答案】(1)海(洋)流的定义:

海流即洋流,是指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是地球表现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分为暖流、寒流。

(2)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大气环流运动促成了洋流运动的形成。而洋流运动又反作用于大气环流运动,二者之间保持着水体的循环和能量的转移,共同作用使得高低纬度之间的各种能量能够得以输送、趋于平衡。

(3)洋流在全球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40°N 以南,洋流基本上环绕着副热带高压作顺时针流动,在南半球相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上洋流以副极地低压带为中心形成气旋式流动,而南半球则是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周围有顺时针环流;印度洋上有季风漂流。

6. 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案】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该过程是大气降水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和各自特征包括: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己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

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叫漫流阶段。

坡面漫流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日,小部分渗入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

7. 径流阶段及特征。

【答案】径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等环节组成。

(1)降水是大气向流域空间的供水过程。它为径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径流的必要条件。降水不仅有雨、雪等形态上的不同,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的这些特点使径流形成极为复杂。

(2)流域蓄渗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等综合过程。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称截留。水分从地面渗入土壤的过程称下渗。水分停蓄在地面洼陷处称填洼。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积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被植物截留、渗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大于下渗能力时,雨水除按下渗能力入渗外,超出下渗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径流,通常称它为超渗雨或净雨(有效雨量)。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随后经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而损耗;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表层流;如果此时土壤饱和层接近地面,则可产生饱和坡面流。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径流。因此,蓄渗过程与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