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863金融学之货币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交易商(dealers )
【答案】交易商也叫做自营商,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并用自己的资金按照报价买卖证券的个人或组织。交易商与经纪人区别主要在于:(1)自营商以当事人(即本人)的身份参与交易,而经纪人则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交易;(2)自营商的利润来源于低买高卖,而经纪人的利润则来源于佣金(commission ); (3)自营商自己承担交易的一切风险;而经纪人则只负责代客执行交易或撮合交易双方进行交易,但不承担任何交易风险。在证券市场,同一个证券商往往可兼任自营商和经纪人的双重角色。
2. 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unexploited profit opportunity)
【答案】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是指在证券市场上,证券的当前价格低于对其未来价格的最优预测值,此时,人们增加持有股票可以获得比平均水平高的回报率的情形。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有效市场中,一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地反映出所有可得的信息。应用所有信息后所得到的证券的最优预期回报率等于证券的均衡价格。如果证券价格低于最优预测回报率,从而会存在盈利的机会,人们会增加对证券的需求,从而使证券价格上扬,最终使未利用的盈利机会消失。
3. 货币理论(monetary theory)
【答案】货币理论是指研究货币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广义的货币理论不仅包括货币供求理论,还包括利率理论、汇率理论、货币危机理论和通胀、通缩理论等。
本书中所指的货币理论是狭义的概念,只包括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两部分。货币需求理论研究货币 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由于分析的角度、方法不同,存在多种货币需求理论,包括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等。货币供给理论则是关于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其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等。
4.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答案】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増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
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5.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答案】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该学说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二、论述题
6. 为什么中央银行要进行金融监管?其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金融监管指国家政府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 依据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 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 以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
(1)中央银行有三项主要职能, 这就是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而监管就是其中之一。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 是中央银行通过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 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达到稳定金融和促进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目的。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也就是指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 为了维护全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防止金融混乱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全国金融市场的设置、业务活动和经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管理和控制。
(2)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 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性来看, 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 它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以货币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是它经营一般等价物这一特殊商品, 因此从它一开始产生起, 就具有极其广泛深刻的渗透性和扩散性, 要求一种标准的、严格的、持续性、全国性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同时, 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 具有影响国家最高利益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金融机构又比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 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 直接关系到金融制度的稳定, 金融制度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政局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出于对金融制度的安全性和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性的考虑, 世界各国对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而且, 在世界经济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是由其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②从金融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看,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经营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一般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有共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根本上的区别是, 金融业以货币信用为
经营活动的内容, 而一般经济实体则以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为经营活动的内容。金融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相比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律。金融业者经营活动的失败会导致全社会资金供应者和资金运用者的失败, 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 以致动摇货币制度, 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而一般工商业经营活动的失败, 只能导致部分商品供求的失衡, 造成局部的混乱。因此, 必须从金融活动的特有规律出发, 对金融业实行特殊的监督和管理。
③从金融体系内各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看, 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没有竞争就没有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在整个金融体系内部, 存在着数量众多、分工不同、经营性质不一的各类金融机构。一方面, 它们是在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的不同点上为社会提供服务, 属于相互配合协作的关系;另一方面, 它们又必然存在业务上的矛盾, 这不仅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 而且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的发展还表现在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但是, 竞争会带来金融动荡, 对经济发展不利;同时也会产生垄断, 进而降低金融服务效率。为防止这样的结果出现, 国家必须限制竞争, 注意缓和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 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之间, 一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 以及国际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的矛盾。为此, 必须从这方面出发对金融业实行监督管理。
④从银行信用活动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看, 银行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信用方式。其基本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促使国民经济全面发展;节约社会劳动, 加速资金周转;集中社会闲置资金, 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 它也有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 它可以使生产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社会需要, 盲目扩大, 掩盖商品供求矛盾;刺激国民经济个别部门过度发展, 造成经济总体结构失衡;能够刺激投机行为和轻视风险的经营活动。根据银行信用这两种不同作用同时并存的客观实际, 中央银行不能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 鼓励银行信用积极作用的发挥, 抑制和预防消极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⑤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来看,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除依靠三大传统政策手段外, 还必须辅以其他强制或非强制的措施, 这样才能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更加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因为:首先, 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是研究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其次, 健全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不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 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 金融秩序必然混乱,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全面、有效地施行;最后, 近几年来,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许多问题和教训证明, 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即使是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 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 而且可能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提高货币政策作用效果, 普遍要求强化中央银行的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金融监督和管理。
⑥从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状况来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金融业务国际化浪潮几乎席卷全球。金融业务的国际化, 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 也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 加快了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播, 造成借贷双方国家的经济动荡。因此,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与此相联系的金融监督和管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