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43经济法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组织法
【答案】产业组织法是同一产业组织政策的法律化,其法律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市场秩序、产业合理化、产业保护的政策规范。产业组织法是调整同一产业内企业的组织形态和企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同一产业”是指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产品或劳务的集合,实际上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卖方企业的集合。
2. 农产品收购保护价
【答案】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是指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购买价格过低时,政府可以在收购中实行保护价格,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保证其实现。对于农产品实行收购保护价,是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暴落,稳定价格总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3.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与根据经济法主体制度成立的主体
【答案】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即在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等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力)、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应当注意的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和根据经济法的主体制度成立的主体不是同一概念。凡依某个法律部门的规定或制度取得合法资格的主体都可以依法参加到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之中,而无须其必须根据经济法的主体制度设立,因此,从外延上讲,后者比前者要/Jv。
4. 证券
【答案】证券是一个涵义很广的概念,它是用以表明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债权的凭证的统称。证券持有人凭证券所载内容有权取得相应的权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证券做不同的划分,从证券的内容上证券可以分为商品证券和价值证券,价值证券又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证券法上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我国主要证券立法中证券的范围主要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券以及其他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证券。
5. 许可证管理
【答案】进出口货物的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对外贸易主管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一律不准货物进口或出口的一种职能行为。在我国,核准与发给许可证的机关是国务院授权的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对一些临时性的进出口商品,在对外贸易主管部
门的授权范围内,可由省级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核准和发给许可证。
二、简答题
6. 简述反倾销的概念与构成倾销的要件。
【答案】(1)概念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2)构成倾销的要件
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而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即为倾销。其构成要件有:
①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②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③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7. 生产者与销售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答案】(1)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
①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a. 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b. 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c. 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a. 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b. 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c. 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 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d. 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e. 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③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2)销售者的产品责任和义务
①销售者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
②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
③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
④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⑤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⑥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8. 我国预算收支的范围是怎样的?
【答案】(1)预算收入的范围包括:
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 预算收入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预算收入: ①中央预算收入,是纳入中央预算,地方不参与分享的收入,包括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上解的收入。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和利润,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利润以及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等。
②地方预算收入,是纳入地方预算,中央不参与分享的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返还和补助的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除中央税收和共享税收以外的其他税收。
③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是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按照一定比例或标准共享的收入。共享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
(2)预算支出的范围包括:
预算支出的形式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预算支出根据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
9. 简述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答案】经济法与行政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同属国内法体系,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交叉关系。
(1)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
①在调整对象方面。经济法与行政法各自都有特定的调整对象,都调整一定范围的管理关系。它们调整的都是以服从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②在渊源方面。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渊源,都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和习惯法、判例法、法定解释。
③在独立地位方面。经济法与行政法在整个法的体系中,都属于国内法体系,都是独立的法的部门,而不是综合部门,更不是法学学科。
④在作用方面。经济法与行政法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①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