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测量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标准分数
【答案】标准分数又称为“标准分”或“Z分数”,导出分数的一种,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等距分数。表示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上下几个标准差单位。其计算公为:式中X 表示某一团体中的个体原始分数,M 表示该团体所有个体分数的平均数,SD 表示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标准分数呈标准正态分布,其平均数为0, 标准差为1。它可用于比较个体得分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同单位的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可进行比较和相加求和。
2. 内容效度
【答案】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一个测验要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确定好内容范围,并使测验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内。内容范围可以是具体知识或技能,也可以复杂行为。成就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特别重视内容效度。第二,测验项目应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即选出的项目能包含所测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并且使各部分项目所占比例适当。
具体做法是对内容范围进行系统分析,将该范围划分为具体纲目,并对每个纲目作适当加权,然后根据权重,从每个纲目中随机取样。
3. 成就测验
【答案】成就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因为所测得的主要是学习成就,所以称为成就测验,最常见的是学校中的学科测验。
4. 效度
【答案】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其测量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效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最基本的要求。效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测验越有效。
5. 艾森克人格问卷
【答案】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人格问卷。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可测量的特质构成的。他提出人格特质可用两个独立的基本维度描述:情绪稳定性——
神经过敏、内向——外向,这两种维度都是连续的,后来艾森克又补充了精神质这一维度。EPQ
,E 、N 、P 分别测量三有成人和青少年两种问卷。每种问卷皆包括四个分量表(即E 、N 、P 、L )
个人格维度,L 是效度量表,测量说谎和掩饰。其中,E 为内外倾性,N 为情绪性,P 为精神质,L 为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
6. 自评量表
【答案】自评量表指受试者根据量表的题目和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答案作出判断的评定量表。
7. 百分等级
【答案】百分等级是使用得最广泛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一个分数的百分等级可定义为在常模团体中低于该分数的人数百分比。百分等级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地位越差。
8. 能力倾向
【答案】能力倾向是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此种潜能予以训练后,容易使个人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能力倾向测验
9. 人事测评
【答案】人事测评是指根据职业或工作的要求,通过各种测量手段,对人的素质适合事的程度进行评价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人事测评的基本假设是:事与事不同,人与人有差异,事不能不择人,人不可能适合干任何事,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其条件之一就是要使人与事匹配。人事测评常用的方法包括履历评判、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主要考察受测者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中,人事测评是人员招聘、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晋升、绩效控制与激励等的重要手段,此外,在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组织文化与团队建设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0.测验的间接性
【答案】测验的间接性是指测验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个体的心里特质。
11.区分度
【答案】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测量专家们把试题的区分度称为测验是否具有效度的“指示器”,并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区分度(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问。通常D 为正值,称作积极区分;D 为负值,称作
消极区分;D 为0,称作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项目,其D 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好。
12.常模
【答案】常模是一种参照标准,是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性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二、简答题
13.如何正确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答案】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测验使用者必须具备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与概念,任何一个测验都有其编制的特定目的和独特的功能,使用者在解释之前须从其编制手册中,详细了解编制过程的标准化及测验的信度、效度、常模等是否适当。更重要的,
应知道测验能测量什么,不能测量什么,分数在使用上也何限制。
(2)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都是他的遗传特征、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这三个方面对测验成绩都有影响。因此,应把测验分数看成对受测者目前状况的测量,至于他是如何达到这一状况的,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为了对测验分数作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度资料。没有效度证据的资料,只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一个常模团体中的相对等级,不能做预测或更多的解释。即使有了效度资料,在对测验分数作解释时也要十分谨慎。因为测验效度的概化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常模团体和不同的施测条件,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解释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测验分数不是了解学生的唯一资料,为正确了解其心理特质还需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如教育经验、文化背景、面谈内容、习惯、态度、兴趣、动机、健康以及其他测验的资料,唯有如此,解释才能更客观且更深入。
(5)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
由于每一个测验均会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因此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也应考虑到测量误差的存在。信度越高,则误差越小,但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误差,因此应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也不是一些确定的点。
(6)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