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常用训练法有哪些?

【答案】目前,用于发展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量,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对发育期的少年运动员及训练水平低者,尤其要以低强度的匀速持续训练为主。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由于间歇训练对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往往不等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此种训练方法对机体机能要求较高,能引起机体结构、机能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较深刻的变化。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能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明显的锻炼,特别是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摄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此方法运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及不同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间歇时间。

(3)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这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在平原上更为明显,它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研究表明,高原训练能使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4)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由于个体乳酸阈的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2. 简述体温调节机制。

【答案】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体温调节机制分为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1)产热过程

机体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

量约占用于做功,其余都以热能形式发散体外。产热最多骨骼肌产热以上。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内脏器官的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运动时,肌肉产热量剧増,可达总热量的

应,使产热量增加

(2)散热过程

体表皮肤可通过福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所以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体温调节。辐射是将热能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传导是将热能直接传递给与身体接触的较冷物体;对流是将热能传递给同体表接触的较冷空气层使其受热膨胀而上升,与周围的较冷空气相对流动而散热。空气流速越快则散热越多。这三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散热的

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三种散热方式便无效。如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则机体反而要从环境中吸热。

3.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为什么会出现“极点”?

【答案】(1)“极点”的定义

“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

(2)出现“极点”的原因

“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 向酸性偏移。这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人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 简述肌肉力量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

【答案】肌肉力量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肌肉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

①静力性力量

倍。产热过程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叫化学性体温调节。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②动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它可进一步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2)按表示方法不同划分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分为:

①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

②相对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3)按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

根据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为:

①最大肌肉力量

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②快速肌肉力量

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③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5. 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控制系统完成。

(1)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决定着反应,而反应不能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无自动控制的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在体内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较少。

(2)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某些化学成分的浓度)或机械信号(压力、张力等)。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如调节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平衡。

②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不断增强的调控过程,直到整个生理过程结束为止。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3)前馈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