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遗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对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进行了研究。克利绍尔斯(1970)认为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后,包查(1983)认为最大摄氧量受遗传的影响;最近,马利纳和布沙尔估计遗传在最大摄氧量中起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慢肌纤维的百分比等都与遗传有关。

(2)训练

较多研究表明有氧训练是增进有氧适能一个重要因素。有氧训练能提高氧运输系统功能的贮备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从而能促进有氧适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最大摄氧量可通过训练提

少数最优秀者有希望超过

(3)性别

在青春期前,男孩和女孩有氧适能差别不大,但其后女孩就渐渐落后。年轻女子的有氧适能水平平均要比男子低

(4)年龄

最大摄氧量随年龄变老而渐渐衰退,30岁以后,活动少的人每10年会降低

的人,每10年只下降

(5)体脂

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是以kg 体重为单位计算的,如果体重増加,有氧适能就会下降。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増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体脂的增加造成的。所以,保持或改善有氧适能水平的最简易方法是减少多余的脂肪。

(6)有规律的健身活动

有规律的健身活动个人有规律的活动水平是影响有氧适能最明显的因素。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不仅可以带来高水平的有氧适能和特殊的健康,更有助于发掘个人的潜力。

2. 简述肢体残障的分级。

【答案】肢体残障的分级是以残障者在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

第 2 页,共 38 页 的作用。此外最大通气量、心脏、但有人认为:乳酸阈的可训练性可达 具体取决于个体参加运动的程度。 而活动多老年运动医学专长期坚持耐力运动者,每10年甚至只降低家德弗里斯特士指出:即使在70岁以后,有氧适能水平也可以提高。

计分来分级的。日常生活活动分为8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入厕、写字。能实现一项算1分,实现困难算0.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根据该标准,肢体残障可划分为3个等级:

(1)重度(一级):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分)。

(2)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5〜6分)。

(3)轻度(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5〜7.5分)。

3. 为什么儿童少年时期,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答案】儿童少年时期,神经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均衡的的原因有:

(1)6〜13岁左右神经系统过程占明显优势,但兴奋容易扩散。

(2)13岁以后,抑制过程加强,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

(3)8岁以前精确分化能力逐渐完善,并接近成人。

(4)13〜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达到一定强度,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5)14〜16岁时反应潜伏期缩短,分化抑制能力显著提高。

4. 简述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特点。

【答案】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特点主要有4点:

(1)环境污染涉及面广,易感性差异较大

接触污染的人口多,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等敏感人群。

(2)低计量、长时间的作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到稀释,往往浓度较低,但人群接触时间长,每天可达

(3)多途径进入人体

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致病部位以呼吸器官为主,也有眼和皮肤等。

(4)多种因素同时存在

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性等污染因素可同时存在、相互联合作用。

5. 简述呼吸形式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答案】(1)呼吸形式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①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又称肋式呼吸法、横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其甚者,吸气时双肩上抬,气息吸得浅,因此又称为肩式呼吸法、锁骨式呼吸法或高胸式呼吸法等。

②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指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2)呼吸形式在运动中的运用

第 3 页,共 38 页 甚至终生接触。

①以腹式呼吸为主

在运动中,可根据动作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如在完成胸廓需固定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时(如支撑悬垂、倒立),应以腹式呼吸为主。

②以胸式呼吸为主

在完成腹肌需紧张的动作时(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应以胸式呼吸为主。

③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结合

有些运动项目的呼吸形式比较复杂,如游泳、射击、举重、瑜伽和太极拳等,在运动中应学会使用复杂的、主观控制的呼吸,使之与运动动作精确地整合为一体,达到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6. 为什么人在运动时会出现生理上的惰性?

【答案】人体运动受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影响。其中,生理惰性是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1)反射活动

体所有的反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整合作用下完成的。因此,完成任何一种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动作越复杂,时间延搁及神经系统各中枢间机能协调所需要的时间越长,故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也越长。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①人体的随意运动和反射性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下实现的。刺激信号经过反射弧需要时间,动作越复杂刺激信号通过中枢的时间越长。

②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比运动器官大,原因是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不仅传导速度慢, 而且突触联系较多。另外,内脏器官的持续活动主要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该调节机制较神经调节更为复杂,因此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7. 试述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的传递过程。

【答案】(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

①接点前膜为神经轴突膜的增厚部分,其轴浆中有大量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

②接点后膜是指与之相对应的肌细胞部分(即运动终板),此处的肌膜形成许多皱褶,以增大其面积。运动终板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此外,终板膜还有大量的胆碱酯酶,它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失活。

③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部分。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使得细胞外液中的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点

第 4 页,共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