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903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股东
【答案】股东是指股份公司的出资人或叫投资人。股东是股份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没有股东,就不可能有公司。股东的法律地位:(1)股东享有股东权。即指股东依其所持股份而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股东基于自己的出资或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义务,享有权利。(2)股东一律平等。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按所持股份的性质、数额享受平等待遇。
2. 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问,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 纸币流通规律
【答案】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公式为: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增加,纸币就会升值,物价就会下跌,引起通货紧缩。
4. 企业利润
【答案】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其他非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收入减去全部支出后的余额。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企业利润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
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
5.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作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 (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 (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早期跨国公司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发展处于缓慢和停滞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1)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 (2)跨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当地化; (3)跨国公司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向于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跨国兼并规模巨大、强强联合、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等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跨国公司也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矛盾,其中包括国家主权与公司干预的矛盾、国家战略与公司战略的矛盾、东道国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利益的矛盾等等。
6. 产品内分工
【答案】产品内分工是指原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究和开发、零部件的加工或采购组装和总装、分配和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分包在其他国家进行,由各国分别完成。这实际上是把部门内或企业内分工,移植到许多国家中实现。国际分工的这一新变化,其直接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大国,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将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发达国家将产品的核心技术、商标、专利等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国际分工成为制成品制成者和技术垄断者之间的分工,高技术垄断者获取了大量商品的附加价值,而生产者只能得到廉价的加工费。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现象,正反映了国际分工新变化的实质。
二、简答题
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为何不能自发实现?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案】(1)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并不能自发实现。原因在于,由于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经常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经常是通过经济危机来建立经常被破坏的平衡。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危机转入萧条阶段以后,固定资本更新引起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开始恢复、发展。而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引起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推动了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新的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当资本主义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和高涨阶段以后,资本家大规模地更新固定资本,使社会的生产能力急剧增长,产品日益增多。但是,这种急剧增长的生产能力却与市场的扩大不成比例,使生产的扩大又重新超过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日益失调,这就为新的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8. 试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就业的影响。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就业的影响有两点: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影响工人的就业。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肖一先反映在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上,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的更快一些。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较之可变部分增长更快一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同不变部分相比相对减少。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而另一方面,劳动人口却是不断增加的,即工人的供给数量是增加的。在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带来劳动者失业的增加,影响工人的就业。
(2)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固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在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增加和劳动力增加很慢或不增长的情况下,工人的就业率可能会提高,即工人失业的人数可能会减少。
9.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来考察。
①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这个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 相反,技术水平越低,每个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从价值形态看,用十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③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