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首大学商学院702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中的这两个因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先进,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2.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指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物价下跌,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逐步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涨,企业规模扩大或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乘」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答案】(l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井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4. 雇佣劳动制度

【答案】雇佣劳动制度是指资本家雇佣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必须能够有权支配它。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者只能把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否则就无法维持生活。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5. 食利阶层

【答案】食利阶层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垄断资本家组成的阶层。占人口极少数的垄断资本家,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剥削,在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通过攫取的巨额货币资本,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进一步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他们投资和参与众多的公司,这些公司分散于许多部门和行业,甚至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而只能通过雇佣大量的经理和技术人员来代为经营。以“剪息票”为生而不参加任何经营管理活动的食利者增加了,他们依靠握有大量股票和债券而获得的股息和利息,使他们可以过着穷奢极侈的寄生生活。二次大战后,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也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手里。日益扩大的食利阶层不仅直接无偿地占有巨额的国民财富,而且为了满足他们腐朽的寄生生活,还发展了许多专门为之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如赌博、贩毒等。食利阶层的出现表明,资本家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的赘瘤。

6. 固定资本更新

【答案】固定资本更新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下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下进行补偿。固定资本更新必须设立折! 口基金。折旧基金(或折旧费)是指按照I 司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折旧基金等十固定资本的价值除以它平均使用的年限。提取的折旧基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称为折旧率。固定资产经过使用后,其价值会因为固定资产磨损而逐步以生产费用形式进入产品成本和当期费用,构成产品成本和当期费用的一部分,并从现实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其平均使用年限内,在物质形态上总是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全部磨损,不需要更新。因而逐步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用于扩大再生产。

二、简答题

7. 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今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还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

(2)自然经济作为人们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各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生产规模狭小,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原始社会的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以后其他社会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分工很不发达。

②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

自然经济以原始部落、奴隶主或封建主庄园、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人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进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自行生产,各个家庭或经济单位之间是相互隔绝或是基本隔绝的,很少进行经济联系或经济交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种经济形式的形象写照。这就使得生产和生活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而孤立的经济单位之内,从而决定了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经济,闭关自守和墨守成规是自然经济固有的特点。马克思曾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

③自然经济是发展缓馒、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狭小生产范围和落后劳动方式,使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尚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然条件稍有恶化则陷于萎缩再生产。生产出的数量很少的物质资料一般只能维持生存的最低需要,或者只有很少的剩余产品,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由于一般自然经济的性质,所以,这种形式完全适合于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

8. 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曰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可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

①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逐渐扩大,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尽管所需雇佣的工人绝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