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9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政治情感

【答案】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2. 权力

【答案】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权力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第三,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3. 政治科学

【答案】政治科学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

4. 政治合法性

【答案】政治合法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及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就是在价值或事实上,社会大众对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的自愿认可、认同、同意和服从。

其维度有二:价值的与事实的; 公认的理想类型有三:意识形态合法性、程序合法性以及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认同信仰的“社群认同合法性”。不过,现实的合法性是上述合法性类型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或综合的作用,要重视有效性在现代性的政治合法性中的地位,重视经济基础的合法性对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性地位。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权力秩序是否认同及其认同程度如何的问题。具有政治合法性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或一个政权获得了人们的同意和自愿服从。合法性的基础是同意。缺乏同意,政府的统治只能依靠高压手段。

5. 合法性

【答案】“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它的意义比“合法”要远为广泛和深远。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对于合法性的类型,最经典的认识莫过于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型)三种合法性类型。三种合法性类型各有其特

点,而且这三种合法性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重要性也不一样。

6. 合法化

【答案】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主要包括:

第一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

第二是诉诸意识形态;

第三是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

二、简答题

7. 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

①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2)两者的联系:

①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

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影响着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力一向和力一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8.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是什么?

【答案】(1)政治统治的本质

①国家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大规模社会分工的出现。分工使专门掌握管理公职的特殊阶级出现:同时,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也出现了。这两方面的专门化,使得社会职能对社会逐渐独立化; 当社会因分工发展而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各个阶级,其中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独自全面掌握社会职能时,社会职能也就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在原始社会,实现社会职能靠的是风俗与习惯; 而当社会职能变成对社会的统治时,实现社会职能靠的是公共权威,即国家权力。

②国家是在社会职能对社会逐渐独立并上升为社会统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社会职能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处理公共事务。若社会职能得不到充分履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就没有保障,因此,社会职能是政治统治的基础。

③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统治秩序是存在十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事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2)统治秩序的确立

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①暴力后盾。在统治过程中,统治阶级首先依赖的是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

②制度建设。统治阶级依赖的暴力后盾是为了确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就是制度。

③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掌握国家管理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把现存的统治关系固定化的形式,是统治阶级达到利益普遍化目的的最好手段。 ④实现法治。首先,法治意味着正常的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或压倒一切的地位,排斥专制、特权甚至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其次,法治意味着所有政党、团体都必须平等地服从宪法与法律。

9.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

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力一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力一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