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厦门校区)784政治学基础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应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始终注意维护政治稳定。
①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必须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再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②在进行各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继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并使之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坚实的基础。
③在发展民主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稳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扩大的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和政治沟通渠道还不可能十分完善情况下,人们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不可能都得到实现,这就容易使我们陷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一政治不稳定”的两难境地。这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 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民主这条主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决心。
①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之进一步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②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人民民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
③不断扩大党内民主。通过进一步增强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体现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推动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
2. 简述政体的划分标准和政体的卞要类型。
【答案】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1)政体的划分标准
由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学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古希腊的历
史学家希罗多德最先按照执政者人数把政府划分为君主政府、贵族政府和民主政府; 亚里士多德沿用了这一标准并把它们修正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后来的政治学家们还根据最高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任期期限以及国家与政府的结合程度等等提出不同划分标准,并据此把政体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不同政体类型概念的运用,可知他们认定的政体类型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
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
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2)政体的主要类型
①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君主政体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职。共和政体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职期限。按照君主的实际权限,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也不一样,按照这种差别,立宪君主政体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剥削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和总统共和政体。除此之外,民主共和政体还有委员制政体,其典型国家是瑞士。
君主政体二元君主制宪君主政议会君主制族共和政体议会共和政体主共和政乏一一一一曰唾员制政体总统共和政体
②无产阶级国家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由于历史条件和各国的情况不同,无产阶级的国家政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从无产阶级政权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有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3. 政治管理的职能。
【答案】政治管理的职能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政治管理的职能包括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
(1)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政治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的基本机制,因此,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是政治管理的基本任务。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虽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社会共同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政治管理来说,社会共同利益却需要政治权力和管理主体的确定,这一确定过程是政治权力和管理主体主观达之于客观的过程。
a. 主动确定。即政治管理者主动对于社会或者市场及其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在获得和处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和内容;
b. 被动确定即社会成员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民意方式在政治过程中表达利益要求和意愿取向,政
治管理者根据这些表达出来的利益要求和意向,在聚合、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②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根据所确定的社会共同利益,以政治权力的力量予以实现,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核心环节。
a.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是公共资源的组织和配置。国家通过有效动员、组织和配置公共自然资源、财政资源、物力和人力资源、信息和技术资源等,为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提供基础和条件。 b.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关键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国家必须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适应社会共同利益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还必须按照公共理性最大化原则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c.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政治权力体系的统一行为,因此,协调各权力部门和层次的行为和政策,是政治管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过程中的重要职能。
d.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需要遵循平衡原则。政治管理需要平衡共同利益中内含的不同价值,还需要平衡社会共同利益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维护社会共同利益,是实现和分配共同利益的重要条件,因此,构成了政治管理的重要职能。 a.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首先和集中体现为对于公共财产的维护,包括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等;
b.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也体现为对于社会公共组织的维护,比如对于国有企业和事业及其人员的维护等;
c.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还体现在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规则的维护方面;
d. 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还体现为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实现要求的维护,即防止侵占、侵犯和破坏社会公共利益,要求有关组织和人员按照政治管理规划和决策的目标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④分配社会共同利益
把已经实现的社会共同利益分配给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享受到社会共同利益的过程。围绕这一过程形成的社会对于政治管理的规定性,成为政治管理分配社会共同利益的职能。政治管理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分配,是按照多重分配原则进行的。
a. 政治性分配。即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政治权力的政治统治地位进行的分配,包括国防、治安、外交及其他关系到政治统治有效运行需要的利益分配;
b. 报酬性分配。即对十公共劳动的付出而进行的分配,这种分配通常是对十公职人员的公共劳动的回报性分配,在特定情况下,也包括对于共同利益的特别需要而征集的劳动的回报性分配。这种分配通常以工资或者酬金的方式进行。
c. 资格性分配。即对于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共同利益的权利和资格的分配。在特定的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中,它包括对于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产品的权利和资格的分配。
d. 调节性分配。即根据社会发展和状况,由政治权力进行的二次分配,包括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提供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其「的是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