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报纸

【答案】报纸是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是以版面空间的形式向读者展示新闻内容的一种传统的视觉媒介,其传播手段包括:版面部分(包括标题、栏页等)、图片部分和文字部分(包括各种文体)。报纸具有保存性强、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等优点,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报纸的时效性差,且文字传播要求读者有文化,限制了读者范围,同时报纸的感染力也较弱。

2. 新闻理论

【答案】新闻理论是指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是新闻、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一般原理,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事业和实际的关系、和政治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 ②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工作原则; ③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④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理和运行机制。

3. 电子书

【答案】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电子书可以订阅众多电子期刊、书和文档,也可以从网上自动下载所订阅的新闻和期刊,还可以将自己购买的书和文档储存到阅读器上。阅读器采用翻页系统,电子书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4.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答案】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是指新闻工作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程度。群众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主要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展而来。其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②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③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5. 客观性报道

【答案】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

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 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 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运用引语; 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6. 使用与满足

【答案】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7.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是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的、有组织的新闻机构。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专门机构; 它们运用采访、编辑、通联、出版、发行等组织系统以及新闻体裁和编排技术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组织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既是社会舆论机关,又是阶级舆论机关。其基本功能是:沟通情况,传递信息; 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刊登广告,提供社会服务。

8. 《读卖新闻》

【答案】《读卖新闻》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1874年创刊于东京,创办人子安峻、本野盛享、柴田昌吉,该报初为隔日刊,只发行200份,半年后改为日刊,发行量猛增至一万份,居东京各报发行份数之首。从1886年起,《读卖新闻》开始刷新版面,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读者对象,大量刊登文学作品,使该报以“文学报,,的特质身价倍增。1950年起实行股份公司制,国内设有四个分社,国外有三个总局,有早晚刊,在纽约发行卫星版。

9.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10.新闻书

【答案】新闻书的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但它沿用了古代印刷书籍的办法,用铅字印刷,可以大量地发行。据现有资料,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新闻书在市场上设摊公开发售。内容以政治、军事为卞,兼有商业行情。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本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二、论述题

11.试述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与新闻选择的关系。

【答案】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与新闻选择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

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一是听别人介绍。在新闻现场,记者目光所及,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东西,不可能把一切都记下来,必须有所选择。被采访对象在介绍情况时,滔滔小绝地讲述,可能向记者提供了许许多多事实,记者就得不断地进行筛选,哪些事实无关紧要,哪些事实重要; 凡重要的事实,记者就得抓住不放,追问下去,直到全部弄清为止。

(2)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

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描述事实。为此,就必须对采访到的事实作一番梳理、挑选:哪些事实应该淘汰,留下哪些事实写入新闻稿; 哪些事实非常重要,在新闻稿中要突出,哪些事实只需一笔带过。“有闻必录”只能是一笔流水账,写作前不挑选事实,那就必然主次不清,轻重不分,同样不合要求。

(3)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

编辑面对的是新闻稿,一篇新闻稿能不能用,当然要考虑到写作技巧。但取舍一篇新闻稿的标准,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新闻稿中的事实。新闻工作有句行话,称“稿件的分量”,即指新闻稿中的事实,“有分量”是指这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上发表。事实有分量,写得也好,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新闻稿。有些稿子,写作技巧不怎么好,但提供的事实十分重要,编辑经过文字加工,可以公开播发; 有些稿子,尽管写得很漂亮,但提供的事实并无多大价值,好比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也无法被编辑看中。

12.竖三民(CS 分)

【答案】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叮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月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13.请用抗击灾害灾难的新闻传播实例,谈谈危机传播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案】(1)开放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

从汉川地震的救灾过程来看,“开放”也是一个首要的准则,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①信息开放。救灾主体,也即危机处理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及时发布地震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