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旅游学院760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1)人口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

①人口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a.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基地,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耕地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b. 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世界淡水的消耗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

c. 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森林是保持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分。但人口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土地以及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我国森林的减少,使得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打破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d. 人口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能源的耗竭。大多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即使能被高效率的重复利用还会存在净损失; 其次是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能源的采、选、冶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物,占用和破坏了不少土地,其中不少为良田或可以改造为良田的土地,严重破坏了环境。

(2)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

a. 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b. 加快教育、卫生、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从而直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口城市化和平安通过人口老龄化严重阶段。

②提高公民的资源环境素质

a. 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环境意识。

b. 促使公众树立新的、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c. 加强媒体的作用

通过媒体的宣传使全体公民树立起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使人们自觉用环境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共同理念。

2. 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答案】(1)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2)行为空问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3)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3. 种族划分依据

【答案】种族的划分不是对人群社会、文化性质的划分,而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特征,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1)毛发

亚洲人一般为直发; 欧洲人常见的是波状发; 非洲人为羊毛卷发。毛发的中间过渡形态多为混血种族。

(2)肤色

人的肤色深浅与皮下色素细胞的多少有关,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经过观察统计,不同肤色人种色素细胞的数目是不同的。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的则在14000个/mm以上。

(3)身高

人们的身高也存在差异,虽然也与营养条件有关,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严重影响。

(4)头颅形状

目前,考古学家认为头颅的比例(头盖骨的长和宽比例)是识别种族的重要标志。

(5)鼻型

以鼻梁之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以鼻翼之广狭与鼻长度相比,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血型

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

(7)指纹

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

4. 影响旅游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开发?

【答案】(1)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旅游效益的内涵主要包括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精力恢复。

(2)最大效益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的时问的比值。这一原则简而言之为旅速游缓。为了追求旅游时间比,人们在选定旅游地之后,往往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 在未选定旅游地时,往往选择距离最近的旅游地。

②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5. 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案】(1)中心地理论的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一规模”学说。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首创的。

(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市场最优模式

较高等级的中心地其安排要确保消费者最容易和中心地发生联系,中心地易于组织商品的集散和流通。在此模式下,较高等级的中心地除了服务于自己,还要服务于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②交通最优模式

在中心地体系的组织中,若交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则按此模式布局较为合理。在交通最优模式下,两个同级中心地直接通道的中点处,有一个次级中心地。同时,每个次级中心地被两个较高级中心地分割,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除服务于本身外,还要服务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③行政最优模式

若中心地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则按此原则布局较为合理。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线,互不补充,即经济区和行政区保持一致。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6个较低级中心地位于较高级中心地影响范围之内。

总之,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强化了居民体系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以许多简化与假设为前提,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活动,脱离了客观实际。

6. 简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要点。

【答案】(1)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他的人口理论核心是工人的失业和贫困是造成人口增长的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