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2政治学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这说明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它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

①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利益关系,这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②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

③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2)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但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共同构成了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否平等要根据这三种关系综合判断。

综上,凭借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推论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观点是错误的。

2.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制约着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主要有哪些代表观点?

【答案】国家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关于国家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主要有:

(1)社会共同体说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结合而成的组织体。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被看作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说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2)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阶段联合劳动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下具简陋,社会御洪抗旱的能力低下,所以,组织这些重大工程和活动,需要特定的组织和人员集中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组织和管理这些劳动的需要,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如卡尔·A. 魏特夫认为,国家起源十社会治水的需要; 马克斯·韦伯指出,在埃及、西亚和中国文化演进中灌溉是具有关键性的问题。治水问题解决了官僚阶级的存在、依附阶级强制性劳役以及从属阶级对帝王的官僚集团职能的依附。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它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四要素说认为国家就是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不国家的本质。同时,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4. 简要分析利益的内在矛盾。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是一种受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现象,影响和制约利益的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利益具有多种矛盾规定性和复杂的特性。利益的内在矛盾有: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

②任何利益不仅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与人们的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②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所特有的兴趣、愿望、追求,又表现为人们各种各样需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满足和享有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

②利益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手段意义:

a. 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抽去了利益的桥梁作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活的展开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b. 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借助于利益的作用进行;

c. 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

d. 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②就社会和社会成员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5.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政治领导作用。

【答案】(1)在现代国家中,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2)在获得政权之前和获得政权之后,政党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政党没有获得政权时,往往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组织党员和群众展开合法的或非法的、和平的或暴力的、议会内的或议会外的政治斗争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就会以执政党的身份,控制和监督国家政治权力,并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方针政策转变为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以国家权力向社会推行,同时,政党还以派遣党员担任国家要职、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程等方式支配和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