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期贴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答案】现期贴现值就是当单利为i 时,n 年以后收到的1美元在现在的价值:未来1美元的现值=
2.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答案】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表示的、反映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的“其他条件不变”是指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等不变。
3. 通货膨胀缺口
【答案】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者说, 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 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 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由于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社会已没有可以扩大实际产出的闲置资源, 不可能再増加实际产出, 所以, 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 经济将面临物价普遍上涨的压力, 在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收入水平上达到均衡。
4. 支出乘数(expenditure multiplier)
【答案】支出乘数指支出(如投资)增长一单位所引起的GDP 的增长量。一般而言,支出(在本书中指投资支出)乘数会大于1,即一定量的计划投资的变动总是会带来更大的总产出水平的变动。这是因为计划投资的增加除了直接增加总产出外,还会带来消费支出额外的增加,从而形成了计划投资变动的乘数效应。
5. 公开市场购买(open market purchase)
【答案】公开市场购买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方面,指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过程。公开市场购买会増加基础货币,进而带来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二、简答题
6. 试述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答案】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国家外部债务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一国的中长期债务。一国国际债务主要包括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这两种贷款都会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性贷款对债务危机的影响
当一国国内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与世界利率都比较确定时,如果该国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高于世
界市场利率,那么从国际市场上吸收资金用于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也就是应该借入生产性贷款。而生产性贷款会产生债务危机的原因,要从对这一贷款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效率中寻找,即国内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高于所借资金的利率,当这条件不能满足时,资金偿还就有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资金借入时用的是浮动利率贷款,在贷款使用期间其利率大幅度上升超过投资收益率水平。国际资金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利率常常变动很大,如果只依据借款时的世界利率水平而未能考虑其今后的变动便做出决策,那么其后的利率变化就会对这一贷款的偿还带来困难。
②从资金使用角度看,利用资金进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水平。导致这一收益率下降的原因既可能是对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不善,也有可能是外在冲击导致原有项目难以发挥出预期收益。
③资金市场运作中出现的低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资金市场在运行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控制风险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那么发生债务危机的潜在风险很大。
④另外,如果贷款使用者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那么它们在偿付贷款时还面临一个特殊的问题,即贷款必须用外汇偿还。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一般比较稀少,因此出口的下降常常也会形成贷款偿付困难。
(2)消费性贷款对债务危机的影响
中长期资金流动实际上是利用资金使用与偿还之间的时间差异,对国内吸收与国民收入进行
跨时期优化。当资金的使用与偿还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那么资金流动就会产生债务危机的可能。
债务危机产生于消费性贷款的原因在于:①利用资金提前消费后,国民收入未能有预期的增长;②利用资金未能樊平消费而是加剧了消费时间波动。在这两种情况下,偿还资金势必压缩即期消费,而如果社会的消费水平很难下降,就会发生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
7. 试述中央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答案】(1)在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①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银行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 作为一种信用中介, 既是借者的集中, 又是贷者的集合。银行在经营中如果出现问题, 鉴于其与社会各方面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千千万万存款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 因此, 中央银行要把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
②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无不追求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竞争的环境, 使竞争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 真正成为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这种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经常保持银行经营活力, 从而使企业公众获取廉价货币和优质服务, 同时又不至于引起银行业经营失败破产倒闭, 导致经济震动。
③保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关系的不断深化, 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之经营管理风险的不断提高, 因此, 银行发生重大亏损而破产倒闭的事件不断发生。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 而且一家银行或金
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 导致一系列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④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当今各国多通过中央银行, 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以银行金融业为作用点和传导中介。因此, 中央银行监管要有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 有利于银行业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及时准确传导和执行。
(2)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①所谓分类管理原则, 一般是指除中央银行之外, 将金融机构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外资(合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共13个类别。在分类前提下, 根据各类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突出重点, 分别管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分类方法上不尽相同。
②所谓公平对待原则, 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 不分监管对象, 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应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金融国际一体化的发展, 为了贯彻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经济准则, 公平对待监管原则的对外适用性也日渐被各国中央银行重视。这也就是《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原则。这一原则与分类管理原则并不矛盾, 分类管理是为了突出重点, 加强监测, 但并不降低监管标准。
③所谓公开监管原则就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时必须明确适用的银行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 公布于众, 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明确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监管, 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8.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有何分歧?
【答案】(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要政策特征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是两个观点十分对立的学派。前者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灵活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 以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经济稳定。而货币学派则十分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应该确定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以这种“单一规则”保持物价的稳定。
所谓货币政策有效性, 特指货币政策能否稳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③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2)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凯恩斯学派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 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 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 长期増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 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 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 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 社会有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