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22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1)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

①基督教思想统治着中世纪文化

基督教思想成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它的烙印,教会文学更是为普及宗教教义而产生。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这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

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突出

中世纪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出现了很多将宗教思想与忠君爱国的英雄主义结合起来予以歌颂的文学作品。很多作品描写和反应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重视计划,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

③不同阶层的文学出现

中世纪的社会结构等级森严,加之时间漫长,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在具体情况力面的差异,导致为特定阶层服务的文学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旱现出各自的繁荣景象。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④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意义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爱情生活,肯定现世人生,承接了古希腊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否定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后期出现的市民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更加突出,开启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先河。

(2)中世纪欧洲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文学描写和反映的范围扩大

由于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入了文学创作领域,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蛮族

早期以及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发展和巩固时期的生活; 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阶层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融合后欧洲独有的社会现实。

②艺术形式获得长足发展

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比较起来,艺术形式更为成熟。中世纪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在各种诗歌样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从而使诗歌形式发展得更为精雅与完备。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艺术形式开始由“繁杂”向“简约”转变。片段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

③艺术表现方法得到新的开拓

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这充分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作家对占代和各民族、各种不同质文学艺术形式的吸收能力,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思维的发展逐渐走向复杂化的现实。

④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在这类作品中,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成功的描绘,从而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帷幕的一角。这是中世纪欧洲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感情更趋于自觉和强化。

2. 欧洲文学如何体现人的观念?

【答案】欧洲文学对人的观念的体现: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①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蕴含着一种放纵原欲、个体本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它重视对人的精神、理性本质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蕴含着一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人本意识。

②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

③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 而希伯来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2)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时期

此时,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经过了冲撞与融合之后生成了新文化。

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理解,最深刻和最主要的并不是薄伽丘和拉伯雷“人欲的天然合理”与“尔所欲为”式的原欲放纵,而是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

②17世纪的欧洲强调理性与秩序。君主专制的兴盛是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权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政治领域的延续。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肯定理性,这里“理性”是“政治”的代名词,也即政治理性。

③古典主义文学通过对王权的歌颂,表现了对“人间上帝”的崇拜,体现了“人”的观念的世俗化。因此,古典主义文学中的“人”比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更疏远了上帝,也显得更理性与成熟。

(3)18世纪启蒙时代被称为“理性的时代”

启蒙的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

①18世纪启蒙文学也强调理性,但它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之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这既是对中世纪宗教理性(神性)的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抑制自我情感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的一种调节。

②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人的尊严,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这表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人与上帝、人与王权、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新理解。(4)浪漫主义文学孕育了现代文化基因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属于近代范畴,但己孕育了现代文化基因。

①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人的自由生命的热切向往,“回归自然”的境界乃人的自由观念与生命意志之寄托。

②浪漫主义文学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义愿望,使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

③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充溢着被文明压制下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志; 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带有非理性色彩。

(5)现实主义作家力图通过文学创作警告世人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力图通过文学创作细致地展示物化社会的现实,深入地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从而警告世人:不要在物面前失去人的自尊和人的天性。

①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人总是既被物化又反抗物化,他们犹如处在物质世界的“炼狱”之中,在经受心灵的磨难之后,有的向“天堂”飞升,有的则向“地狱”沉落,人性处在高扬与失落的十字路口。在这些“人”身上,既有强烈的自然欲望和生命意识,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又始终受制于道德理性的规律,灵魂深处蕴积着灵与肉、善与恶的冲突而生的心理张力。②在自然主义文学中,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被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被用来解释人的私欲、“恶”以及永恒的破坏力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前文学中那高贵的“人”的形象,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入到动物王国。(6)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