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析邓小平的人民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邓小平;人民观;人民历史主体论;人民价值主体论;意义

  摘要

邓小平,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心中。邓小平之所以能被广大人民铭刻在心,就在于他把自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需人民所需,为人民办实事,做人民公仆。他以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执著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把自己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有着血肉联系的历史渊源。这些感情凝聚于一点,就顺理成章升华为邓小平的人民观。邓小平的所思所想都是以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而人民观也就蕴含于他的一言一行之中。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人民观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其中。正因如此,《邓小平文选》的一至三卷的几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邓小平的人民观思想。邓小平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提炼和扩展。与毛泽东的人民观相比,它有着与其不同的特点。邓小平在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人民也是价值主体,因而实现了人民历史主体论与人民价值主体论的统一。
新世纪里,我们党正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来解决。对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邓小平的人民观,就有助于深入研究邓小平,有助于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借鉴。
全文约七万字左右,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邓小平人民观的来源。邓小平的人民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的。首先,它以一定的理论前提和文化基础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从理论前提的角度看,邓小平人民观是对马列主义群众史观和毛泽东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人民主体的实现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两个方面对毛泽东的人民观实现了重大的发展和超越。从文化基础角度看,邓小平的人民观一方面充分吸收了中国民本思想中的优秀合理成分,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转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吸纳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合理因素,实现了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扬弃。其次,邓小平的人民观还以一定的实践基础作为其重要的另一来源。邓小平的活动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一实践过程也就成为其重要的实践基础。对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邓小平本人的独特经历都为邓小平人民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渊源。
第二部分,邓小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本文着重通过群众观、民主观、利益观、富裕观四个方面的阐述,充分肯定了邓小平人民观是人民历史主体论与人民价值主体论的统一。从历史主体人民观来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其具体体现,发扬人民民主是其突出特点;从价值主体人民观来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其基石,实现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邓小平人民观具有实践性、务实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第三部分,本文最后就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从理论意义来讲,它奠定了新世纪人民观继续发展的基础,它是“执政为民”思想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思想的传承源脉;从实践意义来讲,它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