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教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师生关系
【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存在不同的类型,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看,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 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 家长学校
【答案】家长学校是以婴幼儿、中小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以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业余教育形式。任务是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配合学校教育的实施; 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 为子女的成长造就一个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一般多由中小学校、妇联、妇幼保健院(所)、家庭教育研究会等部门兼办。办学经费自行筹措,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如按学员的学习时间分,有“星期天家长学校”、“家长夜校”、“农闲家长学校”等; 按教育对象分,有“母亲学校”、“爸爸学校”、“乳儿家长学校”、“后进生家长学校”等。按层次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学前子女家长学校,对象为子女是6周岁~7周岁以下的家长,教学内容有优生、优育、幼教知识及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 二是在学子女家长学校,教育对象为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学内容多是根据各学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和教学要求,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辅导子女学习和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教学形式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进行。
二、简答题
3.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案】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持有的一条原则,可以说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在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保教并重与结合。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
(1)“保”是指“保育”,侧重于幼儿的身体与生活的养护与照顾。
(2)“教”是指“教育”,侧重于幼儿的心理机能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塑造。
(3)“保教并重”,是指保育与教育工作都要重视,不得重此轻彼。
(4)“保教结合”是指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即在保育工作中要注意教育因素,在教育因素中要注意保育因素,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既要照顾好幼儿的饮食、睡眠,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状态。寓教育于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简述幼儿美育过程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
【答案】幼儿美育过程一般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达、欣赏与评价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趣味性原则
美育过程一般具有娱乐性,即“寓教于乐”。幼儿活动兴趣性强,意志力较弱,审美活动易受兴趣的影响,因而,美育过程更应强调趣味性。幼儿美育过程应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一般美育过程的特点,即“寓教于形”。美总是体现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美育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也都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教师可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美的事物和现象熏陶和教育孩子,也可让孩子创造美好生活和艺术形象。
(3)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也是一般美育过程的特点,即“寓教于情”。幼儿活动易受个人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而,幼儿美育过程更须强调其情感性。幼儿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绪氛围,引导幼儿进入现实和艺术的美的意境,激起幼儿情感共鸣,使幼儿陶醉其中,将美融化于心灵。
(4)活动性原则
幼儿审美感知具有动作性,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让幼儿亲自活动。如让幼儿摸、听、看、闻、做、评等。在艺术教育中,应注意让幼儿多唱,多跳,多画,多折纸和雕塑,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5)创造性原则
自由表现和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教师让幼儿掌握艺术语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自由、开放和创造性的心灵。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我,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创造,允许幼儿的作品与教师的示范小雷同,理解并尊重幼儿在审美方面的个体差异。
5. 简述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
【答案】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幼儿教师是教师这个群体当中十分特殊的一分子,《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其主要职责为: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制定教学计划是幼儿教师的首要责任,按照幼儿园课程大纲的要求,从而制定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并且认真的付诸于实践之中。幼儿教师在传授课程时应保障计划的完整性,同时也发挥出自身的灵活性,将教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幼儿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将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每个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成长的需求。幼儿教师在带领这些幼儿时,需要将幼儿的成长都详细的记录下来,在发展的时间段中注明任务和实现情况,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进行严密的监控。这样,可以及早的发现问题和矛盾,集中精力和时间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推动幼儿的发展。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幼儿的健康安全成长有赖于为之提供的环境,需要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幼儿教师必须负有这种责仟,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卫生状况优良,校园环境安宁,并有足够的保障措施。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现今幼儿的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幼儿的家庭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外在的因素。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积极的掌握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了解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之处,然后对症下药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未来社会的发展为幼儿教师的成长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而且要积极的拓展自身,提高自己的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对实际的教学进行研究的能力,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反映实际教学的要求。幼儿教师还需要通过业余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园教师体系中,需要受到管理和制约,从属于一定结构之中,享有权利并负有相应的职责。幼儿教师需要将教学以及在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定期向园长汇报,强调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管理者需要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突出优势和长处,解决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三、论述题
6. 试述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
【答案】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生存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
(1)生存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①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 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精神环境。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学前儿童不论在家庭中、在幼儿园中,还是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等。
(2)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经济条件,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