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法律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月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 )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2. 经济制度
【答案】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
(1)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2)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3)经济制度也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4)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5)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
规则和行为规范。
3. 商业信用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一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 (2)预付货款一一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4. 完全垄断
【答案】完全垄断是指与完全竞争相反的、完全排斥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卖方,但有许多买方,称为“卖方垄断”:如果只有唯一的一个买方,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如果只有唯一的但有许多卖方,称为“买方垄断”:如果只有‘个卖方,而且只有‘个买方,称为“双边垄断”。一般情况下,垄断常单指卖方垄断。垄断的主要特征有:
(1)卖方垄断企业的产品独特,很难找到替代品。
(2)存在市场势力。卖方垄断企业具有控制产品价格和产量的能力。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卖方垄断市场一般具有较低的产量和较高的价格,企业产品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会产生垄断利润,往往导致社会经济福利和效率的损失。
(3)存在着新企业进入的障碍。一种进入障碍主要是由政府干预形成的,即存在行政壁垒,如完全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垄断,或由政府授予私人企业对某种产品或某个行业独家经营的专营权等; 另一种进入障碍主要是由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原因形成的,如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点,而市场需求又只适合一个企业存在,这便形成自然垄断。
完全垄断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少见,但对完全垄断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
二、简答题
5.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2)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4)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实践的总结,是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质的飞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竟争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而且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6.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