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7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不的。
B. 儿童初期出现的道德行为是无意的偶然表现。
C. 道德行为是品德的表现。
D. 道德性包括道德行为和品德。
【答案】A
2.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
A. 成就水平的测验
B. 能力形成的测验
C. 结构的测验
D. 智力发展的测验
【答案】A
3. “水下击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的( )理论的经典实验。
A. 概括化理论
B. 关系转换说
C. 学习定势说
D. 分析概括说
【答案】A
4. 经常让学生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我理解了吗? 我记住了吗? ”等等这一类的话,是属于训练学生(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认知技能
D. 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技能
【答案】B
5.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条件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 。几乎是一样的题目在2007年考试中也考到了。
6. 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匕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思维进行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以看出( )。
A.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B.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C.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间接决定了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
D.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间接决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答案】A
7. 我国心理学家( )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式。
A. 李伯黍
B. 李辽
C. 章志光
D 肖锋
【答案】C
8. 划分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的依据是( )。
A. 根据迁移的效果
B. 根据迁移的方向
C. 根据迁移的内容
D. 根据迁移的性质
【答案】C
9.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 联结阶段
B. 认知阶段
C. 自动化阶段
D. 熟练阶段
【答案】B
10.柯尔伯格研究品德发展的方法是( )
A. 对偶故事法
B. 道德两难故事法
C. 角色扮演法
D. 诱导法
【答案】B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社会规范的认同?
【答案】(1)认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英语中认同有两种表示含义。
①用于表示个体认同(identity )。如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等。自我认同是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一种人格发展的成熟状态。它是个体综合先前自我、心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和未来希望六个方面,统而合之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此种自我肯定的感觉,即认同感或统合感,又称自我认同感。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反的现象,即为角色混乱,代表一种发展迟滞或行为偏差的不健康、小成熟状态。
②用于表示社会认同(identification )。如认同人物、双亲交叉认同等。这是指个体向外汲取行为范式、价值观、意念等。社会认同是社会影响内化的心理基础,包括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规范认同属于社会认同。
(2)我国学者认为,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12.分析社会规范信奉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
【答案】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社会规范信奉的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如下:
(1)信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表现在这种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