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答案】(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同时作为经济实体又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特殊性和一般行业属性,简言之,就是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
①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坚持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是党对所有的新闻媒介提出的政治要求,要求新闻媒介生产的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②新闻媒介的商品属性。新闻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属性,新闻媒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企业化管理形式,所以新闻媒介又具有一般行业的属性,需要加强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是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可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烙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2)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受众—步民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工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使宣传、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②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设备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新闻单位就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自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③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介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介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新闻媒介比以前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倾斜。重视媒介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断转
移,其中心轴就是受众需要。
④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手脚搞活经营。
总之,对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认识给中国新闻媒体带来重大转机、重大变化。
当然,新的转变也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闻媒介为争取受众,不惜降低报格、台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和格调低下的节目; 有些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一家企业。实践证明,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竞争过程中会走向不同方向。物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会往价廉物美的方向发展; 精神产品则不同,在竞争中,它们的自然倾向却是降低格调。为了追求受众数量,精神产品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位,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竞争给中国新闻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
【答案】新闻媒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竟争的直接目的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成为媒介的成败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竞争既在各大媒体之间展开,也在各个媒体内展开。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主要有:
(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媒介采取大包大揽政策,人财物、产供销完全由国家掌握着,媒介不过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宣传的决策者决定。对受众来说,你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当新闻媒介一旦走向市场,受众就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竞争推动了媒介内容的变化,各报台都花样翻新,不断追逐社会热点、受众关注焦点,但总的趋势是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受众。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为适应新闻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媒介都对内部结构作了大的调整,力图建立起“分工合理、人员精简、反应灵敏,,的新机制。大致的变化是:提升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媒介己实行社长负责制,社长以下,总编辑和总经理双驾马车处于同等地位; 试图打破按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部室的老模式,建立条块结合、采编合一、对外反应灵敏的新结构; 精简冗员,竞争上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从1992年开始,各地增版扩台的势头不可遏制。到目前为止,全国省市以上的日报、晚报都在12~16版。每一个电台、电视台都有两个以上频道。在中等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台一般都已拥有12个频道(包括无线电视节目)。兴建办公大楼、办公现代化手段、排版电子化,都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简述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
【答案】(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
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核心条款是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开印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准; 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 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等。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发展。
0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但这些报刊发行量小,只有几百份,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不大。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 美国: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 法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d.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些法律条文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条文毕竟是纸面上的东西,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各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4. 如何理解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指新闻职业道德区别于包括一般社会公德和别种行业职业道德在内的其他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定性。
作为道德现象的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必然与一般道德有着共同的本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就是这种共同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遍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各自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 另一方面,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体系一样,往往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追求。
(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