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市场经济时代新闻的指导性有哪些变化?
【答案】(1)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计划经济年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新闻指导性提出了不同要求:
①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指导性的基本特点是: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下作。
②计划经济要求高度的统一,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由此决定的新闻指导性基本特点是多侧面的印证—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群体的多元,决策主体的多元化,由此决定的新闻指导性的特点是:阐释信息的意义。
(2)市场经济年代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要求
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工夫。
②解读的关键是“勾连”。“关系决定需要”,这是新闻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受众没有关系的信息,受众决不会感兴趣。问题在于,许多新闻关系到了受众的利益,但受众认识不到、感受不到,因此不感兴趣。这就需要解读,让受众明白并关注它。
③“勾连,,就是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从时间上看,解读就是用昨天的事情解释今天事件发生的原因,预见明天的走向; 从区域上看,解读就是阐明国外发生的事情对中国的影响,全国发生的事件对本地的影响; 从层面上看,解读就是解释宏观层面的变化(比如中央新政策出台)对微观层面的影响(本行业、本单位、本人)。
在全球化时代,“天涯若比邻”,蝴蝶效应处处显现。一般受众认识不到,媒体就有责仟去解读,让受众认识到,可以说:信息是银,解读是金。国际上很多媒体为应对互联网上海量即时信息的挑战,扭转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的颓势,已将报道重点转移到信息解读和提供意见上来。
2. 与原始社会相比,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原始社会相比,人类的新闻活动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表现在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多、传播空间范围的扩大以及传播专职人员的出现。过去仅几十人、几百人的一个原始人群,新闻传递不超过几十里; 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在整个国家内进行,一个信息可以传递到几千里外。原始社会没有脱产的专职人员,而奴隶社会,尤
其是封建社会,有一大批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
原始人的新闻活动并不频繁,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变动、部落间的战争。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除了了解自然界的情况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原始社会只有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 奴隶社会开始用手写的文字作媒介,封建社会又有了印刷品。
3. 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答案】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而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它决定人们感知外界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相应地,也就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舆论意见的质量。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构成材料,在舆论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公众能否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了解到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的信息,对人们能否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对提高舆论质量至关重要。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高质量的、代表社会前进的舆论意见,其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就是公众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维护公众表达权,也就是提高舆论质量,促进舆论发挥积极作用的举措。
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而言,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简述传播媒介的长处与不足。
【答案】(1)报纸的长处与不足
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
①报纸的长处: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②报纸的不足: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差; 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 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的特点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
①广播的长处: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 渗透性好,在传播过程中,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传播的范围大,可以“无限发行,,;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收听广播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 感染力强,广播的语言和音响生动活泼,具有文字无法代替的感染力。
②广播的不足:一瞬即过,难以仔细研究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听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 听众必须按照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3)电视的特点
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图像和声音为媒介。这决定了电视具有广播所具有的一切优点。 ①电视的长处:强烈的现场感,电视把视觉形象和音响、解说结合在一起,使受众更感逼真; 亲切感,观众面对小屏幕,可以感到自己仿佛在和电视上的人物作面对面的交流,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参与新闻事件; 简洁明了。
②电视的不足:电视存在广播所存在的缺陷; 电视的视觉性难以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4)互联网的特点
①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网络在传播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能够轻易做到随时发布新闻。
②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媒体。传播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网络媒体本身在新闻和信息容量上的无限性。
③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的交互性。沟通的交互性是由网络媒体的形态特性决定的。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甚至多向交流。
5. 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在心理学角度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哪些主要理论?
【答案】西方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新闻媒介效果提出的理论主要有:
(1)魔弹论
这是早期关于新闻媒介效果研究中影响深广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它过分夸大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该理论完全否定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所以,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2)选择性理论
1960年,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成员约瑟夫·克拉拍出版的《大众传播效果》,认为新闻媒介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