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制度分析

【答案】制度分析学家认为,制度是指“结构”和“游戏规则”。这些结构规则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和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分析主张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的产物,不同的政府制度导致不同的公共政策。政府应着眼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致力十促进以个人自由、公民权利、市场经济、公共经济、自主治理、有限政府、宪政法治与民主制度等制度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2. 非正式评价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3. 第三类错误

【答案】第三类错误由政策学家拉伊法(Raiffa )提出的。当认定政策问题时,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元问题的性质相符合,所搜索到的元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兀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都是犯了相当可怕的“第三类型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政策学家拉伊发认为,统计学家在从事假设检验的工作时容易犯第一与第二类错误,这种错误还不是很危险; 第三类错误乃是政策分析与规划过程中相当致命的错误,因此,一位好的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分析家,必须尽量避兔陷入此种错误。

4. 政策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5. 特尔菲法

【答案】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

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冉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而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且可靠性也较大的意见。

特尔菲法最初是作为对一般的专家座谈会法的不足的改进措施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包括:

(1)专家小组组员彼此互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公开地改变自己意见,对各种不同论点都能得到充分发表。

(2)专家们会从反馈回来的问题调查表上得到集体意见和目前状况,以及同意或反对各个观点的理由,并依此作出各自的新判断,构成专家之间的匿名相互影响。

(3)对预测结果采用统计评定回答的方法,能够包括整个小组意见,根据小组的回答,可找出能够代表专家的主流意见。

6. 结构优良问题

【答案】结构优良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人员和在少数几个方案中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结构优良问题的效用(价值)反映目标的一致性,这些目标是按决策者的喜好顺序排列。每种选择的结果要么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要么在可接受的可能的错误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完全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决策问题,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结果都可预先加以规划。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的相对低层次的操作性问题中有一些例子可以对结构优良的问题加以说明。

7. 零和对策

【答案】零和对策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策,它最初是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提出,后来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加以推广。在零和对策中,每次结局时,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局中人的所得恰是另一局中人的所失。简而言之,零和对策是指一方的所得,恰好是对方的所失。

有经验的决策者总是设法避免零和对策论的结果,而是采取以“双赢”,即双方均有利的策略来代替它。这样一方就不必失去对方所得的了。然而,在世界上,经济上的竞争者们都在一个有限的大饼上争夺自己的那一部分,零和对策论可以描述下列问题的特征:通过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和补偿雇员工资的再分配。

而非零和对策,是既有对抗又有联合的缓和竞争对策。在非零和对策中,各选手的目的不完全对立,对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选手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作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其结局支付总和是可变的,局中人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非零和对策的多样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许多行为表现是一致的。

非零和对策与零和对策相比,非零和对策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8.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

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答案】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这本书中,作者安德森曾指出: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一一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卜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或真实性,而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

(2)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即使是最人的民族,就算它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它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虽然在某些时代,基督徒确实有可能想象地球将成为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星球; 然而,即使最富于救世主精神的民族主义者也不会像这些基督徒一样地梦想有朝一日,全人类都会成为他们民族的一员。

(3)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因为这个概念诞生时,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正在毁坏神谕的、阶层制的皇朝的合法性。民族发展臻于成熟之时,人类史刚好步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即使是普遍宗教最虔诚的追随者,也不可避免地被迫要面对生机勃勃的宗教多元主义,并且要面对每一个信仰的本体论主张与它所支配和领土范围之间也有不一致的现实。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4)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一一这个有限的想象一一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10.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答案】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绩效中心的作用在于促使绩效管制制度化; 收集和传递绩效信息; 向高层管理者提供绩效数据等。

(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这并不意味着行政首长仅仅阐述绩效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求高层管理者定期地审查组织以及组织管理的绩效,促使组织成员要为绩效的改进负责。明确的高层支持可以使绩效改进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一个组织必须在绩效改进方面有明确的日的和目标。日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