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公管院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2.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3. 模糊综合评价
【答案】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4. 系统决策模型
【答案】系统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政治学家D. 伊斯顿提出来的一个决策分析模型。他针对传统政治学单纯从制度的静态分析进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动态的、研究政府运行过程的政治系统论。伊斯顿认为:
(1)政治系统是指相对关联的结构与过程所形成的团体,其功能在于为某一个社会提供权威性的价值分配。作为一个系统,它为了适应外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必须随时采取对应措施,作出必要的决策。
(2)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政治系统稳定的压力为投入; 环境则是指被界定为政治系统的界线之外的任何条件或情境。
(3)政治系统的产出是系统的权威性价值分配,以及这些分配所构成的公共政策。系统决策模型视公共政策为政治系统的一种产出。系统概念的内涵,为社会中一套可认明的制度与活动,其功能在于将需求转换成权威的决定,这个决定需要获取全社会的支持。同时系统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可以不断地反应环境的压力,因为系统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各种变迁。
总之,伊斯顿的系统分析模型从一个动态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涉及政治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即系统、环境、需求与支持的投入、转换过程、产出的政策以及反馈等,并且描述了这些因素在整个政治运行过程的位置,为科学地认识政治过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5.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6.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7. 有限理性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缘于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有限理性模型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其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主要内容有:①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一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②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③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8. 备择方案设计
【答案】备择方案设计是指设计供决策者用来解决政策问题、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措施或办法的行为。政策方案设计一是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具体可以分两步走:①进行政策方案
的轮廓设想:②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包含哪四个阶段?
【答案】(1)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饵危机。危机管理的重点包括:①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②危机的准备与预防; ③危机的回应; ④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
(2)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①危机的疏缓
a. 危机疏缓的概念
危机的疏缓是指管理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行动,以降低或者消除灾害及其影响的风险。危机的疏缓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关注长期的预防性工作,而不是着眼于危机发生以后的应对。传统上,人们并没有把疏缓作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疏缓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而疏缓工作又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危机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范围。如今,疏缓的观念己经普遍被社会所接受。疏缓工作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环境友好和安全的社会。
b. 危机疏缓的措施:风险源的确认和控制; 通过工程项目防范灾害; 通过有效地管理地区的发展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来疏缓风险和灾害; 通过公共信息和教育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诱因政策的途径疏缓风险和灾害。
②危机的准备
危机准备不同于危机的疏缓,是指危机管理的功能性和运作的层面,即直接针对危机的应对及灾后恢复和重建。危机准备包括了制定应急的计划和预案、提前准备应急的资源等等。一个较为系统的危机准备项目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a. 哪些部门和机构需要参与到危机准备的工作之中?
b. 什么样的应急和灾害恢复行动是可行的? 比如如果要进行人员的疏散和撤离,疏散和撤离的途径是否明确。
c. 应急组织如何有效地运作,有效地运作需要何种资源?
d. 应急准备工作是否充分,顶案是否得到演练等。
应急管理计划的内容
a. 基本计划
基本计划是指对一个地区应急管理的一般性说明,包括对目的的阐述、危机情景的假设、危机管理组织及其职责的分配、具体的运作程序、行政、后勤的保障和资源的支持等。
b. 功能性计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