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外部效应
【答案】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小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3.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4. 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
【答案】(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
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
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5.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6.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7.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8.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二、简答题
9. 简述政策问题建构的程序。
【答案】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人多数是结构不良的问题,今天政府所面对的也多属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绝不能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亦即视政策问题为结构良好的,并企图将它分割为若干独立的要素,运用精制的量化分析技巧,以促使问题的解决。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如何建构政策问题:
问题建构的程序可以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如下: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此阶段中,我们的日标并不是发现一个单独存在的政策问题,而是企图发现政策科学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形态。
(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此阶段中系以公共政策概念诊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后设问题。政策分析家经常面对着相互纠葛的问题系统,他必须依据政策科学的理论找出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以形成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后设问题。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此阶段系以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是属于哪一个政策领域。若是经济学的范畴,则从供需法则的角度加以分析; 若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则以权力与影响力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概念架构,这个阶段反映出政策分析家的世界观、观点或意识形态。
(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此阶段须以建构语言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方式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建构语句的形式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
问题建构程序中,不同的阶段必然会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在前面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着重于主观的研究法或诊释的理解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政治与社会理性; 后面的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则注重于客观的研究方法或量化的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经济与技术理性。
10.何谓责任机制,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案】(1)责任机制的内涵
责任机制是指旨在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责任机制的核心是监督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可以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出发进行构建。正式确保途径是指宪法、法律、行政规章所明确的责任归属机制,如卜级的行政命令、议会的立法、法院的判决。非正式确保途径是指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起源于个人伦理道德、公民偏好、政治过程等的责任约束机制,没有。内部、外部的区别在于启动责任的来源,如来自于行政部门内部,则属内部途径; 如来自与行政部门以外的外部环境(如议会、法院、新闻等),则属外部途径。
(2)实现公共管理责仃的主要机制
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行政控制机制
a 科层制。科层制本身便是一个责任机制,其确保公共管理责任的途径有: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明确的权责分配; 完备的规则和程序; 科层节制; 重视文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b. 行政监督。其力式包括:指挥; 指示或指导; 认可或核准; 备案或备杳; 视察; 审核; 撤销、变更、废止; 奖惩; 争议解决; 行政立法与解释。
c. 行政监察。为丁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许多国家均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丁专门的监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