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之外国教育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

A. 教学跟随发展

B. 教学与发展并行

C. 教学促进发展

D. 教学等同于发展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认识的考查。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塑造着发展、促进着发展。“教学跟随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皮亚杰等人的观点。“教学等同于发展”主要体现的则是桑代克等人的观点。

2. 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 )。

A. 君臣、父子、兄弟

B. 君臣、父子、夫妇

C. 君臣、父子、朋友

D. 父子、兄弟、夫妇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对于处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常关系的思想,在先秦儒家和法家那里就己经存在。而董仲舒则是更明确地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三纲是实现董仲舒理想社会等级秩序的总纲,是他最为欣赏的人伦等级基本公式。“三纲五常”是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另外,“五常”即为仁义礼智信。

3.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 政治家

B. 学术人才

C. 新国民

D. 实业人才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是培养“新国民”

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

派教育思想之处。

4. 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 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 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 )。

A.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 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D. 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答案】A

【解析】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的”人道德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全面发展的度方面的规定:统一发展,统一于个体和劳动过程。

6.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解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哲学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问

题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相遇,中国文化相形见细,为应付新环境而学西洋,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破坏

,中国原本是一个大的殆尽,中国乡村破产崩溃。因此,当务之急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而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农业社会,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

题。他是一个立足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而晏阳初,黄炎培和陶行知对乡村改造曾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实践,但都不是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7. 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汀认为教育是( )

A. 社会的经济基础

B. 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 不偏不倚的公正事业

D. 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答案】D

【解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突出特色,是他对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里,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在2010年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神是( )

A. 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

B. 群众教育第一

C. 注重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D. 生产教育第一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特点的掌握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执行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事业作为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指导下,将干部的教育工作作为根据地教育的重点。

9. 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A. 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 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 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 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