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8行政学原理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回避制度
【答案】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关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由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回避的范围是:
(1)职务回避。即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
(2)公务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涉及与本人有上述职务回避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
(3)地区回避。指国家公务员担任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国家公务员除外。
公务员回避制度对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有重要意义。
2. 行政监督体系
【答案】行政监督体系是指具有法定监瞥权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系。根据行政监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将行政监督体系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体系。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的基本形式包括: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3.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更加富有效率。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一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管理审计的内容包括管理过程审计和管理部门审计。
4.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积极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体现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志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证。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5. 行政复议
【答案】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国家十分重视行政复议,专门制定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6. 公共危机管理
【答案】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危机管理的任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处理事故、控制事态、协调关系和重塑形象。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的特殊类型,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弧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一位的管理过程。
二、简答题
7. 简述行政信息的分级。
【答案】行政信息分级,指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来确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级别。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哪些信息只可以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哪些信息仅局限于部门内部自用,这是行政信息分级的重要内容。分级是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和交换共享的基础。
(1)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
指依法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据公开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和依申请向特定对象公开的信息。完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没有任何密级:依申请向特定对象公开的信息,应据申请而向特定的对象公开,并且有特定的用途。
与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相对应的是国家秘密信息。后者不向社会公开,具有最大的密级。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直接或间接在国家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上传播。如政府部门的国家秘密信息需要进入计算机系统处理、传递,要单独建设秘密的计算机系统,与互联网系统之间实行
物理隔离。
(2)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
指根据各部门行使职能需要在政府部门间交换共享的行政信息。基于职能行使的需要,各部门都具有向其他部门提供本部门拥有的行政信息的责任和从其他部门获得本部门所需要行政信息的权利。从其他部门获得的行政信息,只能用于本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未经信息提供部门的许可,不得自行向公众发布和转给第二方,也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3)依法专用类行政信息
指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只与本部门职能行使有关、只在本部门内部专用而不对外的行政信息。 根据行政信息的分级,各部门应编制本部门行政信息目录体系和本部门行政信息需求体系,并对本部门行政信息目录内容及时更新和维护。对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应面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开,对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应集中到公共数据中心进行交换共享。
8. 结合我国政策实践活动,论述政策合法化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杳、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政策合法化主要包括:
①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 ②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转化为合法有效的政策,使之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约束性,获得人们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的效力,从而使政策有效地发挥规范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最终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
③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宪法和组织法对国家机关的权限作了划分,国家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使相应的政策方案合法化。
④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政策的内容、形式和效力范围等不同,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和程序也就不完全相同。
(2)政策合法化在政策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在民主、法治的社会,政策合法化是政策过程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政策方案只有经过合法化过程,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政策,制定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执行的环节来解决政策问题。政策执行要以政策具有合法性为前提,具有合法性的政策,才能取得政策对象的认可、接受和遵照执行的效力。没有经过合法化过程的政策,不具有合法性,就不能付诸执行。因此,政策合法化又是政策得以顺利执行的前提。
②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政策合法化是一个吸收民众参与决策、加强政治沟通与协调的过程; 也是一个决策选优,对决策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对不良方案过滤、淘汰的过程; 更是一个坚持山法定的决策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对决策行为实施法制监督的过程。离开政策合法化,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建立健全有关的决策制度尤其是重大问题决策前经专家充分论证、重大政策通过前向社会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