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微生物学(学术学位)微生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抗原。

【答案】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抗原一般应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免疫原性,又称抗原性,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

应答能力的特征;②免疫反应性,或称反应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征。

2. 曲。

【答案】曲是指一类由麸皮等疏松的固态养料经接种和发酵而成的活菌制剂,有利于通气散热和微生物的生长。

3. 石炭酸系数。

【答案】石炭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化学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

同效的石炭酸(苯酚)的最高稀释度之比。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min ,供试菌为伤寒沙门氏菌。

4. 繁殖。

【答案】繁殖是指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5. COD 。

【答案】COD , 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 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mg/L)。

二、简答题

6. 你如何确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是由于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答案】(1)实验方式:

①将两菌株分别放入中间有烧结玻璃的U 形玻璃管中,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分别培养;

②将两菌株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DNA 酶消解胞外的游离DNA 分子,再混合培养。

(2)实验结论:

①若实验一、二均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导作用,因为带有供体DNA 的噬菌体可通过烧结玻璃,并且噬菌体中的DNA 不受DNA 酶的作用;

②若实验一无原养型出现,而实验二有原养型出现,说明是接合作用,因为接合作用需菌体接触,但胞外的DNA 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DNA ;

③若实验一、二均无原养型出现,说明是转化作用,因为游离DNA 不能通过烧结玻璃,而

且要被DNA 酶分解。

7. 嗜盐细菌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嗜盐细菌光合作用的原理是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而在膜两侧建立了一个质子动势,在用它来推动A TP 酶合成A TP ,此即光介导的A TP 合成。

细菌的视紫红质的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收光能,并在光量子的-驱动下起着质子泵的作用。这时,它将反应中产生的质子一一逐出细胞膜外,从而使紫膜内外形成一个质子梯度差。根据化学渗透假说,这一梯度差在驱动H+通过A TP 酶的孔道进入膜内以达到质子平衡时就会产生A TP 。当环境中氧气浓度很低时,嗜盐菌无法利用氧化磷酸化来满足其正常的能量需要,这时,若光照条件适宜,它就能合成紫膜,并利用紫膜的光介导A TP 合成机制获得必要的能量,紫膜的光合磷酸化是迄今所知道的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8. 试图示并用文字说明酵母菌的模式构造。

【答案】酵母菌的模式构造如下图。

9. 某微生物发酵厂的发酵液出现疑似噬菌体感染的异常情况,试设计一简便快速实验证实之。

【答案】将少量的发酵液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遇到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会发生裂解循环者)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倒一个平板,经一段时间培养后,就会一

一长出菌落,平板上出现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小菌落的特殊噬菌斑,就说明发酵液被噬菌体感染。

10.简要描述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的主要差异。

【答案】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差异如图所示:

11.变态反应的几种类型和相应的几种疾病各是什么?

【答案】变态反应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

(1)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型或速发型,常见疾病有青霉素或抗毒素血清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2)型变态反应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常见疾病有血清减少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3)型变态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常见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型变态反应又称T 细胞介导型或迟发型,常见病有传染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

三、论述题

12.试列表比较T 细胞与B 细胞的主要差别。

【答案】比较T 细胞与B 细胞的主要差别如下表。

13.值法、核酸分子杂交法、寡核苷酸测序技术、数值分类法在微生物学分类中如何应用?有何优缺点?

【答案】四种方法在微生物学分类中的应用与特点:

(1)值法它表示DNA 分子中G+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这是目前发表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