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882国际政治综合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讨价还价

【答案】“讨价还价”是指谈判者依优先顺序通过交换相互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而求得分歧解决的一种手段。以外交活动为体现的国际互动,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是由外交官进行的还是由国家首脑进行的,是秘密的还是公开的,其实质都是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

2. 经济封锁

【答案】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常用的封锁措施有:中断贸易关系,禁止对被封锁国输入和输出货物,禁止对该国输出技术,截断交通运输,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存在他国的资金和财产,停止与该国的一切财政、资金往来等。

3. 石油危机

【答案】石油危机是指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4. 相互依赖

【答案】关于“相互依赖”的概念,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这样的解释:“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5. 基础四国

【答案】基础四国是指媒体20096年11月哥本哈根大会前夕在北京商气候大会上的基本立场的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四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框架下进行。此后在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四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基础四国”只是在四国在气候议题的临时磋商机制,其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国共同利益的多少与强烈程度。

6. 强制性外交

【答案】强制性外交是指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实际上,把强制力与外交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强制性外交。

7. 外交政策

【答案】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8. 阿拉伯之春

【答案】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恐怖和恐怖主义?

【答案】(1)恐怖

“恐怖”在汉语里,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威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

(2)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其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暗杀、劫持人质、爆炸、劫持交通工具和生化袭击等。恐怖主义从行为者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指一国政府以组织、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非政府行为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

10.简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答案】(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

2012年6月2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发表了题为《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的演讲,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

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正式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持续推进。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由三根支柱构成:外交上加强与区域内盟友的同盟关系同时扩张准同盟伙伴; 军事上增加亚太军事部署,确保美国随时军事介入地区争端的能力; 经济上通过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 )扩大美国在这一区域的经济影响力。

(2)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内容

①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己经取而代之。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此前,他在美国海军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要求该学院毕业生“保持并加强美国在广阔的亚太海域的力量气

②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③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小冉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

战后,在经济上,美国没有在亚洲积极推进类似于欧洲一体化的地区主义建设; 在安全上,也没有建立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多边安全框架,而是建立了以华盛顿为中心、以经济和安全高度依赖美国为两大支柱的双边同盟网络——这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台湾(地区)。不可否认,这个双边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地区稳定,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个网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②从军事层面上来说,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宣布从台湾撤军(尽管还以对台军售的方式延续了部分痕迹),美国同台湾的同盟关系己经结束。上世纪80年代,因为新西兰在核动力舰艇进入问题上同关国的分歧,美新同盟关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90年代初,菲律宾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会通过诀议不允许美国继续驻军苏比克湾基地,而泰国则在柬埔寨问题解决后始终拒绝美国在境内部署军队和永久基地。

③从经济层面上来说,这些美国过去的和现存的亚洲盟友——除了菲律宾以外——其最大贸易伙伴,几乎都己经从美国变成了中国,美国的双边同盟网络的经济支柱也己经松动。

(4)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①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压力增大。美国在亚太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扩建军事基地,部署濒海战舰和先进的战略侦察设备等实战兵器,扩大与完善反导系统,还在中国领海附近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坚持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这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现实与潜在的威胁与挑战。